三国时期各国的面积和人口各是多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8:08:25

三国时期各国的面积和人口各是多少
三国时期各国的面积和人口各是多少

三国时期各国的面积和人口各是多少
曹魏
随着汉丞相曹操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曹操进驻冀州后颁行租调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称魏王,都邺.220年正月,曹死;十月,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国号魏,都洛阳,建元黄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魏建立后不久,大权旁落.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胜、毕轨、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版图.249年,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爽屈服,并处死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趁时立功,于263年出兵灭汉.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汉
188年,汉宗室刘焉出任益州牧.焉死,汉昭烈帝·刘备(字玄德)子璋继任.
焉、璋相继压平了当地豪强的反抗.207年,刘备邀诸葛亮为辅佐,提出“隆中对”战略思想.211年璋邀请刘备入蜀,使击保据汉中的张鲁.214年,备占据益州;219年进驻汉中,自称汉中王.是年,留守荆州的关羽被孙权军袭杀.221年,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又称蜀汉,建元章武.汉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备为争夺已失的荆州,于次年出峡,夷陵之战,败退入蜀,病死白帝.刘禅继立.备死,亮辅刘禅,处境困难.西南夷接连叛乱.益州郡豪强雍闿执太守,求附于吴.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响应雍闿,南中地区动乱扩大.225年,亮南征,亮军西平越嶲,马忠军东平牂柯,然后与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时孟获已代雍闿据郡.亮败获,并按马谡“攻心为上”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使获归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把南中青羌编为军队,并允许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马特产充实汉国军资.西南夷人地区的闭塞状态,从此有所改变.南中战争结束,汉吴结盟也取得圆满成果.亮227年率军进驻汉中,同魏展开争夺关陇的激战.亮在益州疲惫情况下急于求战,一方面力图以北伐来巩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则以攻为守,借以图存.228年,诸葛亮北伐开始.以后三年,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进军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汉军撤回,北伐停顿.亮死后,蒋碗、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姜维北伐,劳而无功.263年,魏灭蜀之战开始,年冬灭汉.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东吴
黄巾起义时,孙坚随朱儁到中原镇压黄巾,后转战于凉州和荆州江南诸郡东吴大帝·孙权(字仲谋).董卓之乱时,坚参加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隶属于袁术,在淮南活动,坚死,子策统领部众,约于194年开始向江东发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驱逐刘繇,逼降王朗.196年献帝迁许以后,策拒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199年,策击破庐江太守刘勋,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孙权统众雄霸江东.208年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东南半壁.211年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全境.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汉出峡发展的可能.229年,孙权称大吴皇帝,迁都建业,建立孙吴.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权尚存的困难,一是对付山越的不宁,一是在巢湖地区抗拒曹魏的压力.东南州郡山区的山越人,阻险割据,甚至北联曹魏,反对孙权势力向南方内地扩张.权与山越进行过多次战争,屡获胜利,234年诸葛格率军进攻丹阳山越,经三年围困,山越十万人出山投降,其中四万丁壮补兵,余下的成为编户.孙吴统治的几十年中,山越人大体与汉人趋于融合.权主要军事活动在淮南.赤壁之战后,曹操军屡攻合肥地区,双方互有胜负.江北居民多渡江,濒江数郡成为空虚地带. 诸葛亮死,魏汉战争停止,魏加强淮南对吴的进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水师有限,进攻难于奏效,魏吴相持有年.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北人南来,山越出居平地,劳动力增多.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但织造技术还不高,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铜铁冶铸继承东汉规模而有发展规律,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