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36:29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的特点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的特点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的特点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的特点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特点: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楷书是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欧阳询(欧体) 唐颜真卿(颜体) 唐柳公权(柳体) 元赵孟頫(赵体)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用笔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结构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