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强度与震幅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0:52:51
地震强度与震幅关系

地震强度与震幅关系
地震强度与震幅关系

地震强度与震幅关系
地震能量的大小 用震级来表示; 地震影响的大小 用烈度来表示;地震烈度不但和地震能量有关 而且和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从震源区发射出来的地震波,主要有纵波和横波,当它们辐射到地面时,还会激发出沿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
纵波(P波)又称疏密波,其特征是振幅小.周期短.传播速度较快,在地壳中平均速度为5~6km/s.纵波是沿着地震射线采取一推一拉的方式传播的,当它传播到某处时,该处物质振动方向和地震射线的方向相同或者相反.
横波(S波)又称剪切波,其特征是质点振动方向和震波射线方向垂直,振幅较大、周期较长、传播速度较慢,在地壳中平均速度为3~4km/s.
由于纵波速度大于横波,因而发生地震时,总是纵波首先到达地震台,横波随后到达,而且随着震源距离和震中距离越大,横波到达的时间越晚,二者之间的时差也越大.因此,反过来,如果从地震谱上知道了纵.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差,便可知道这次地震的震源距离,或震中距离.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地震台,便可根据几个台的纵.横波的时差测定震源的位置.面波(L波)是由纵、横波辐射到地面时,激发出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地震波.按其振动特征,可分为两种,一种似水波浪,其质点作垂直于地面的椭圆运动;另一种是质点在地平面内作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运动.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但其周期最长、振幅最大.因此,是地震引起地面破坏的主要力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的地震震级标准叫作“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里氏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出来能量的大小,按几何倍数增加,地震每相差两倍,能量释放则相差1000倍,每级之间相差31.6倍。其中一级地震释放...

全部展开

我国目前使用的的地震震级标准叫作“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里氏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出来能量的大小,按几何倍数增加,地震每相差两倍,能量释放则相差1000倍,每级之间相差31.6倍。其中一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0×10^6焦耳,二级地震释放能量为6.3×10^7焦耳,三级地震释放能量2.0×10^9 焦耳,八级地震释放能量6.3×10^16 焦耳,八级地震与7.8级地震之间相差的不只是0.2个级别,按其释放能量来说,应该是数倍之差!
为了便于形象理解,有人将地震震级与TNT当量进行了换算。所谓TNT当量一般是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
1级地震相当于30磅TNT当量,2级地震相当于1吨TNT当量,3级地震相当于32吨TNT当量,4级地震相当于1千吨TNT当量,5级地震相当于32千吨TNT当量,6级地震相当于10万吨TNT当量,7级地震相当于320万吨TNT当量,8级地震相当于10亿吨TNT当量。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事百度HI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