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有哪些性格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3:08:48
宋江有哪些性格啊?

宋江有哪些性格啊?
宋江有哪些性格啊?

宋江有哪些性格啊?
作为文学形象,宋江是整部小说中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宋江的性格是在说话人的描述中逐渐丰富起来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引元人陈泰《所安遗集·补遗》中《江南曲序》,云其“童艸时,闻长老言宋江事”,“宋之为人,勇悍狂狭”.《水浒传》成书过程中,又结合杂剧戏曲的刻划,对其人其事进行了全面“包装”.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宋江的绰号有四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三个性格特点: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长的其貌不扬.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到位.这三个绰号实际上重点介绍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而且都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表现,比如“爱习枪棒”、“ 挥金似土”、“ 排难解纷”、“ 扶人之困”等等,这些好处多都具有一些江湖上的感觉,在民间宋江是一个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无论是在家庭伦理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中他以自己的作为赢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还有从“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可以看出宋江有谋略,有志向,不满足于现状.宋江的形象一直不能讨好.《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也.”金圣叹则认定作者“痛恨宋江奸诈”,他也认为“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所以“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在一百单八人中“定考下下”.但大多数人不喜欢宋江,是因为他一直是梁山好汉中的主降派,并最终导致了起义军和他自己的悲剧命运.

宋江性格特点: 宋江历来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有学者因为宋江性格的矛盾性而否定施耐庵的写作才能,我对此不以为然。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人物来表现。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人物的形象和做事安排好像是同时成熟的;但事实上,一定是心中先有了呼之欲出的人物,这才组织起故事来。如果不是这样,作品就难免(甚至一定会)是概念化”。④我对这一论说深信不疑,而且,我还认为,施耐庵在写《水浒传》...

全部展开

宋江性格特点: 宋江历来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有学者因为宋江性格的矛盾性而否定施耐庵的写作才能,我对此不以为然。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人物来表现。作者在构思过程中,人物的形象和做事安排好像是同时成熟的;但事实上,一定是心中先有了呼之欲出的人物,这才组织起故事来。如果不是这样,作品就难免(甚至一定会)是概念化”。④我对这一论说深信不疑,而且,我还认为,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心中一定已经有了各个英雄人物的形象。至于宋江,我想施耐庵也一定看到了他的矛盾性和多重性,他把这个有着多重性格且矛盾重重的人物写下来,让读者去读去说去评,也未尝不是另一种高明。 施耐庵塑造的宋江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但他的一生中,我们会时常看到他身上的矛盾性,施耐庵抓住这一系列的矛盾来刻画宋江性格的多重性。 一般读者都认为宋江是个忠义双全的人。《水浒传》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但实际上,宋江在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当一般干部时,便有意放走官府要捉拿的晁盖等人,并继续与那些人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还上过梁山,单纯从这几个方面看,我们可以讲宋江很够“义气”,但讲宋江忠,就有些难为情了。而且,放走晁盖后,宋江似乎不讲忠,也不讲什么“国家法度”,而发配江州时,梁山好汉劫得他,欲放下他的枷锁时,他却说要不得,“此乃国家法度”;江州酒楼的反诗,更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笑黄巢,造反心态跃然纸上,等到上了梁山,他又一心忙于招安,还说“宁可朝庭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庭”。 《水浒传》写宋江“仗义疏财”,很讲义气,但遍览全书,并没有几个穷苦人家得到宋江救济。倒是许多贪官强人,土豪劣绅笑纳过宋江奉上的大绽银两,铁牛初见宋江时,曾受过他几绽银子,但那银子却似乎整整管了铁牛一辈子。宋江好几次讲要取铁牛的头,铁牛却并不跳将下来,两板斧下去,到后来被宋江害死,也心甘情愿。 以上所述正是《水浒传》中宋江的矛盾性所在,这些矛盾其实源于宋江性格的多重性。作为封建社会不得志的文人,宋江有着满腔报负却无处施展。他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施耐庵通过描写宋江充满矛盾的行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性性格的人物。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宋江,字公明,是山东省郓城县的文官,他为人仗义,颇有侠士风度,江湖上的豪客们都很钦佩他,尊称他为及时雨。某年,山东东部大旱,许多灾民都来郓城县找饭吃。灾民中有一个姓阎的妇女,因为旱灾,丈夫死了连个棺材都没有,只得带着女儿惜姣在道旁乞讨。这时宋江正从县衙出来,见此情景,把兜里的钱都给了老妇,便带着他的随从张文远离去。没多久,老妇为报恩,要宋江娶阎惜姣为妾,二人住在乌龙院里朝暮相爱。而张文远一直醉心惜姣的美艳,经常背着宋江寻找借口亲近惜姣。此时,杨志即将押运送给蔡京的生辰纲十万金赴京。此事为宋江的好友晁盖得知,急忙与刘唐、吴用和阮氏三雄商议劫取生辰纲。梁山泊众头领都认为寨主王伦卑鄙吝啬想除掉他,然后立晁盖为寨主。于是特派林冲前去征求意见,刘唐、吴用也极力规劝,晁盖犹豫不决,正在纷纷议论时,宋江来此说晁盖等人劫生辰纲的事已被县令获悉,就要派兵抓人了。晁盖顺势与刘唐、吴用随林冲在忠义堂拜见王伦,乞求收纳他们。王伦害怕官兵的追踪,不想答应,然而林冲怒形于色,王伦不得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晁盖自安居于水泊后想起那冒险来拯救自己的宋江,十分挂念他的近况,就命刘唐前去探望。刘唐来到乌龙院外正巧听见惜姣和张文远私语声,刘唐正想探个究竟,宋江已匆匆来此,刘唐来不及细语就示意指向阎张幽会处。奸情既已败露,张文远惶恐万分,而惜姣忽生一计,反咬刘唐非礼,幸得文远搭救才免污辱。刘唐有口难辩,返身离去,宋江忽有所悟追来解释说,这事我早已知晓,希望你不要介意。刘唐将来意告之后离去。王伦认为晁盖喧宾夺主,深为忌妒,多次与心腹商议除掉晁盖,林冲得知大怒,先动手杀了王伦,准备立晁盖为寨主。晁盖说,我不如宋江,众将表示同意并请刘唐给宋江写信迎接,宋江本想归心于梁山泊,见此书信实为欣喜。然而想到上有老父哪敢为寇,犹豫中将书信带进乌龙院,又被惜姣所得,倒成了惜姣要挟离婚的证据,宋江不得已抽刀杀死了阎惜姣,自己也被关进监狱。幸亏有两名狱卒曾受恩于宋江,将宋江放走,这时梁山泊的林冲、李逵等人前来搭救,林冲等人将追来的官兵打败,安全抵达山寨,而张文远羞愧难容举刀自杀,宋江在众人的拥戴下从此成为梁山泊的头领。

收起

一、 孝的真实内涵 宋江 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的 性格 ,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经形成,具 有 鲜明的个性特征。应该说“孝义黑三郎”(孝)、“呼保义”(忠)、“及时雨” (义)三个绰号,就概括了他 性格 的三个不同方面。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 “忠义”是《水浒传》的核心思想,也是 宋江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论“忠义”,就必须首先淡一谈 宋江 性格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孝(一)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在 ...

全部展开

一、 孝的真实内涵 宋江 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的 性格 ,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经形成,具 有 鲜明的个性特征。应该说“孝义黑三郎”(孝)、“呼保义”(忠)、“及时雨” (义)三个绰号,就概括了他 性格 的三个不同方面。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 “忠义”是《水浒传》的核心思想,也是 宋江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论“忠义”,就必须首先淡一谈 宋江 性格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孝(一)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在 宋江 那个时代的阶级地位,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忠孝二字),经济地位和家庭环境、在做押司时形成的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都是 宋江 走上反叛道路的绊脚石。在 宋江 的 性格 结构里,孝还不是贯穿始终的 性格 要素。它往往出现在 性格 发展的重要时刻, 有 时是高度概括的细节, 有 时又是搭配精妙的虚实照应,与其他 性格 要素构成一种虚实相间的组合格局,显示出人物 性格 的多样性,并推动人物 性格 向前发展.(二)孝的真实体现 宋江 义释晁盖, 导致了“杀惜”之祸,不得不浪迹江湖,以躲避官府的追捕。此时,他为了聚义,在仓猝中已决定并迈开上梁山的脚步。但是,由于他那封建主义的忠君孝亲的思想意识非常浓厚,所以, —接到父亲的“噩耗”,就离开了上梁山的队伍,叫兄弟们上山,自己却星夜奔丧去了。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深刻的洞察力,把握住 宋江 思想 性格 发展的客观规律,着重描写他思想 性格 转变过程的艰苦曲折。所谓“孝义黑三郎”,在孝与义发生矛盾时,孝压倒了义,离开起义队伍而回家奔丧。孝与义,在 宋江 身上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情境中,突出的方面 有 所不同。他父亲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良民”,而 宋江 是个孝子,他把父亲的临别嘱咐牢记于心,实际上是带着“忠君孝亲”的精神枷锁,又走上了刺配江州的道路。然而,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的。当反抗的曙光照耀着他的灵魂时,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孝已不再是 宋江 思想 性格 中的支柱了。因为虔诚的孝心,没 有 给 宋江 的家庭带来天伦之乐,却使他颠沛流离,饱尝痛苦。然而 宋江 能够使孝的力量在他心头的地位悄悄退避,却不能从灵魂深处把他灭除。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所以,孝作为 宋江 性格 结构的一个层次确实具 有 相当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谈 宋江 的义(一)“义”的积累结果 宋江 之所以走上梁山,很大一方面原因是“义”积累的结果。他出于义气,私放晁盖,而晁盖之上山,引起林冲之火并王伦,则是梁山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一步。 宋江 由放晁盖而杀惜,由杀惜而外逃而流放,由流放而刑场获救而反上梁山,这—系列经历都是始出于“义”而引起的连锁反应,所以说,离开了“义”, 宋江 就不可能 有 这样一条自己的生活道路.在 宋江 这种风云变幻的历程中, 有 不少人受其“义”的牵引而投奔粱山. 宋江 走上粱山以后. 有 更多的人起来造反,其原因虽然不一,但他们之所以云集于梁山大旗之下,从绝大多数情况来看,或是因 宋江 出于“义”而救助他们,或是他们慕 宋江 之“义”而主动来归,即使在刀兵相见时归降的朝廷官吏,也莫不把 宋江 的重“义”作为抉择时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从这些描写来看,如果离开了 宋江 的重义,就不能使起义英雄四路来归。对 宋江 的重义在梁山起义中产生的这种作用,作者是尽情讴歌的。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方面。 《水浒传》对为什么会形成 宋江 性格 重义因素的描写,虽不够充分,但只要把作品中客观提供出来的各种情况联系起来分析,仍可找到蛛丝马迹。 宋江 是郓城的—个押司,但在当时象他这种地位的人,是 有 可能上升更 有 可能沦落的。为了实现功名理想,他不仅需要才干,博得上司开心,同时也要提高社会威望,扩大社会影响,而重义这种在封建社会中受人称颂的美德,是很能起到这种作用,并在—定条件下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而利于升迁的。为了在沦落时 有 所退路,他不仅需要与父亲搞假脱离,而且需要结识江湖好汉及其他 有 社会影响的人,和他们相交以义,就可以在遭逢祸患时相互帮助。可见 宋江 的重义,虽没 有 帮助他争到功名前程,但使他在沦落时获得了帮助,找到了藏身避难之所。他担着巨大风险私放晁盂,主要因为与之是生死之交。即使是没 有 直接受忠于他的人,也都慕其为人而争相向他伸出支援之手,朱全、雷横在奉命缉捕他时争卖人情纵放他:柴进、孔亮等在他亡命外逃时,主动热情地接待他;花荣、王英等人还为了救护他而大动干戈,与官军相拒。这些描写说明这些人实际上是以 宋江 为中心,以义气为纽带,结成了一种没 有 正式组织的力量联盟,以互为呼应。(二)劳苦大众理想和愿望的反映一般说来,以仗义疏财,劫富济贫,同生同死等为内容的“义”,是劳动人民在反抗剥削的斗争中产生的—种道德观念,是起义兄弟们在共同斗争中团结和反抗的手段,反映着劳苦大众理想中的一种平等互助的政治关系。反复渲染其“义”,这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反映了被压迫者对义军领袖的希望和要求。不加分析地否认 宋江 仗义 性格 的积极方面。实际上等于抹煞了贫苦农民对“及时雨”的殷切期望。势必大大削弱小说的积极意义,明清两代的多次农民起义,或借 宋江 之名,或打出梁山的旗号,正是从作品的客观效果证明了仗义疏财,劫富济贫与人民感情意识的联系。如梁启超所言:“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都是,日日 有 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所谓大碗洒,大块肉,分秤称金银,论套穿衣服等思想,充塞了下层社会之脑中……”三、“忠”的 性格 要素(一)“忠”的思想孕育在“义”的背后, 宋江 在阶级和教养的土壤中孕育的“忠”的种子,也在时时萌动乃至发芽、生长。这位济人贫苦、排人所难的“侠士”在内心里不甘愿永远扮演江湖豪杰的角色,而是向往着功名富贵和光宗耀祖。也就是说,他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着 有 朝—日会为天子重用,为朝廷垂青,这在他劝告武松的那段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撮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是去边上,—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尚得—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世……”这些无论是对江湖侠客还是对农民起义领袖来说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待造反者不是“封妻荫子”,而是满门抄斩,诛灭九族,青史上留给他们的从来不是“美名”而是“盗贼”“叛逆”的恶名。而作为—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宋江 却时刻幻想着“封妻荫子”,幻想着“生当鼎食死封侯”。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乃至整个起义军的悲哀。起初, 宋江 宁死不愿上山,上山后又急于用忠孝意识来纠正造反者们的叛道思想,他高张“替天行道”的大旗,一方面抗官军、打豪强,另一方面,也为招安做舆论准备,李卓吾特意提醒读者: “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是粱山泊第—关节,不可草草看过。这里的一字之差,确实非同小可,它决定了梁山义军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命运,把忠的思想变为现实,必然引出投降。(二) 性格 转变的重要标志 宋江 继续在内部放出试探的气球,重阳节菊花会上 宋江 乘着酒兴写了—首《满江红》词,呼吁“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在 宋江 看来,招安已经具 有 重大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公开提出招安问题,是 宋江 性格 转变重要标志,他意味着忠的 性格 要素由小到大逐渐向主导地位前进,义的 性格 要素停滞下来,并被纳入忠的轨道,继续表现出自己的色彩和亮度。然后 宋江 又以两赢童贯和三败高俅的辉煌战绩取得丁争取朝廷招安的立功地位和 有 利条件。在宿太尉的赞助下太子御笔亲书丹诏,实行招安,盼望已久的招安终于实现了, 宋江 的 性格 也完成了—次转变,忠的 性格 要素上升到主导地位,义的 性格 要素已经降低了时代的基调,是封建伦理道德中的第一要义,是封建正统思想中的正统,诚如马克思所说:“占统治地位的将是愈来愈抽象的思想,即愈来愈具 有 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没 有 —个皇帝不以“忠”来要求臣民,也没 有 一个封建士人不以“忠”来引以为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屈原、杜甫、岳飞等爱国志士无不受此局限。 宋江 岂能例外?罗贯中的正统观念在《三国演义》之“赵子龙龙虎风云会”中表现得何等鲜明,施耐庵又怎能没 有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凹海分”的幻想呢? 四、思想 性格 的巨大变化(一) 性格 的动摇在征辽之时,粱山泊义军攻蓟州,占玉州,夜渡益津关,智取文安县,斩兵诛将,所向无敌,辽军丧胆,辽国派欧阳侍郎前来招安。粱山泊义军,这理所当然地被 宋江 拒绝了。但欧阳侍郎关于破辽是“奸臣之计”的谈话,却惊醒了 宋江 忠心报国,封妻荫子的黄梁梦, 宋江 性格 又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对忠心始而怀疑,继而动摇,他陷入了莫名的苦闷之中。后来到龙虎山和五台山,罗真人和智真长老对他的指点述津,使他面对这些神秘莫测的命运之论,更加迷惘,连希望“青史留名”的最后一点安慰也自我否定了。那光芒四射、曾经是照彻灵魂的义,似乎又复苏了。不过,它已经不是昔日蓬勃而上的反抗精神,而是“只愿兄弟同生同死,世世相随”的不渝情谊了。(二) 性格 的跌宕起伏如果说破辽是“忠”的幻灭,那么,征方腊则是义的沦丧,忠和义的这种发展和转化,构成了 宋江 性格 的一个层次。征剿方腊,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政治大屠杀。占领八州二十五县,改年建号的方腊起义军,是被残酷镇压下去了,而拥 有 十万雄师的梁山泊义军,损灭也是极为惨重,一百单八位英雄,在厮杀声中,或倒下,或离去。每死去一位兄弟, 宋江 都要为之流泪、悲伤:每散去—个兄弟, 宋江 也要为之痛苦、叹息, 宋江 以此来哀悼已经不复存在的忠和义.而朝廷却用“寿夭命长,人生分定”和“封官赐爵”.来安慰他寂寞的灵魂,可是鲁智深听潮圆寂,燕青亡命江湖,武松折臂出家,它们心已成灰,看破红尘,不愿为官,这就更加刺伤了 宋江 ,使他刚刚得到的一点可怜的安慰瞬息即逝。之后,鸟尽弓藏,诛戮功臣的—幕开始了。阮小七被蔡京,童贯追夺了官诰,复为庶民,柴进惧馋,称疾辞官,李应推称风瘫,求闲还乡。权奸们又毒死卢俊义,转而下了慢药的御酒,向楚州走来。 宋江 饮下朝廷御赐的毒洒,“觉得肚腹疼捕,心中疑虑,想被下药在酒里”,当这已成确定无疑的事实后,他愤怒了:“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史。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半点异心之事。今日天子信听陷佞,赐我药洒,得罪何辜!”对皇帝的怨恨,对权奸的仇恨, 宋江 在临死前爆发式的倾吐出来,具 有 控诉和批判的份量。然而, 宋江 虽然最终醒悟,敢于控诉,却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王朝和皇帝本身。他依然要忠于那理想的朝廷和理想的皇帝,并在临死前将李逵药死。这说明, 宋江 最终也要扼杀革命。忠心由动摇到幻灭,义气由复苏到沦丧.就在这种跌宕起伏的 性格 变化发展里,终于在政治悲剧里,作者完成了 宋江 形象的精心塑造。 五、思想 性格 的复杂性 宋江 的一生是矛盾的—生,他既是一个起义军领袖,又是一个唯君命是从的“忠臣”,他既是“义胆包天,忠肝盖地”的义士,又是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的文人; 有 时他对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史嫉之如仇, 有 时又对他们卑躬屈膝; 有 时他敢揭起“替天行道”的义旗, “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 有 时又对宋天子抱着强烈的幻想:他既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又是它的投降者。他想战胜这个既 有 的不平等的社会,但是没 有 成功。相反地,这个不平等社会降服了他。 宋江 的多变的思想 性格 决定了他的政策路线,他的忠义精神促使他走向妥协投降的道路,从而葬送了梁山事业,从而揭示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 有 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一样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入失败”的客观历史规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