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副词是怎样形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3:44:04
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副词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副词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副词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副词是怎样形成的
偏义复词是文言实词运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1.偏义复词是词语在使用中临时的语境含义跟该词语“固有”的含义不一致造成的现象,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这种不一致常常发生,人们就会“忘记”它本来的“固有”含义,
比如“睡觉”(现在只有“睡”的意思)、“忘记”(现在只有“忘”的意思);
如果不一致只是在特定语境下才会发生,那么多半两种意义都会保留着,比如“是非”,
在“是非不分”中仍然保留“是”跟“非”对举的意思;在“这人老搬弄人家的是非”中,
“偏义”为“非”.
2.偏义复词是词语意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自然变化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至于为什么会造成
变化,跟解释其他语言变化现象一样,大概可以从语境,社会变迁,语言内部结构等等因素中
去寻找原因.
3.人们在使用语言中,常常“出轨”,使得“意义”发生变化,比如“找不着北”,其中的
“北”可以被“方向”替换,于是“北”似乎在这个语境下就有了“方向”的意思.人们如果
常常用“找不着北”表示“搞不清方向”,就可以进一步引申对某件事情没有概念,比如在
对解决一个问题没有头绪的场合下,也可以使用这个表达形式,这样一连串的“出轨”,就使得
一个表达式的“意思”偏离它“原本”的意思.如果后来的人无从知道这个过程,就会觉得
“奇怪”.
(再比如现在人们常常用“第一时间”来表示“在最短,或最快时间内”这样的意思,而且
“第一”的这个用法有些扩大范围的意思,比如“以第一速度向我赠送了他所有的新著”--
摘自词汇学家苏新春先生的文章)
4.再比如现在清华大学旁边有个“西郊宾馆”,若干年后,假如中关村已经繁华到取代了
紫禁城的地位(可能性不大),再假如“西郊宾馆”经营有方,成了几百年的老字号,
人们就会非常奇怪:为什么市中心会有个“西郊宾馆”呢?这个假想的例子或许可以用来说明
因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跟语言的变迁不同步而造成的“奇怪”现象.
5.准确描述一个词的意思变化(包括一个“偏义复词”词义的形成),需要调查历史文献来
排比分析,我缺乏这个能力,但从宏观上讲,我相信词的意思是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变化
着的(当然也有很多词的意思“不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总是按照“规矩”使用语言,
或者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造成人们没法按照“规矩”使用语言,尽管人们也常常按照“规矩”
使用语言.
套一句韦特根斯坦的名言来结束这个罗里巴嗦还没有说清楚多少事儿的帖子吧:“用法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