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琅琊山的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6:02:49
滁州琅琊山的由来

滁州琅琊山的由来
滁州琅琊山的由来

滁州琅琊山的由来
琅琊山名字的由来2009-01-31 21:24好多年以前,东海龙宫里有一座宝山.这座山比珊瑚树有气派,比珍珠塔更精巧.东海龙王高兴的时候总要去观赏观赏,增添一下兴致;苦闷的时候也要到宝山前转悠转悠,消愁解闷.
  可这座神山却感到自己无依无靠怪孤单的.一天,它趁东海龙王去南海观音那里吃酒,自己偷偷地跑出东海来到陆地,赏花看景.它还要跟南三山拜为兄弟,与北五岳比试高低.东海龙王得知消息,直气得一根根龙须直抖,立即从观音老母那里讨了根定山针,想把宝山钉在陆地,不许它乱跑.于是,这座山既没留在长江南,也没去成黄河北,被钉在江淮之间的滁州,成了滁州府的西山.
  自从有了这座山,滁州府的风景美了十分.西山横穿南北,象一座绿色屏风.远看莽莽苍苍,近看一片黛色.山上奇树、怪石、红花、清泉,处处可见.天上的白云缠绕着山腰,空中的鸟儿也一群群一阵阵地飞来在山上做窝垒巢,不愿离去.
  一天,一个云游的和尚见滁州西山这般美,就在山上盖了座寺院叫“西山寺”.还收留个小和尚,取名超然,跟自己学着念经.这小和尚外表像个机灵鬼,谁知笨得不开窍.随你教他怎样念经,他是喘气就忘.教了几个月的“阿弥陀佛”,他把四个字忘了两个,还有一个念歪了.他只会念“摩陀,摩陀”.老和尚只好摇摇头,叹口气.心里想:算了吧,这小超然简直是“歪脖子树——磨不直”了.老和尚一气拍拍屁股,一个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
  老和尚在外面一呆呆了半年多.这天,听说滁州蝗虫成灾,老和尚犯愁了,心想:怪我火星顶脑门子,一气丢下超然留在寺院,这一回十有八九要饿坏了.想着想着,老和尚翻山涉水地往回赶.回到寺院一看,小超然比早先长得又高又大,又白又胖,一点不像受饿的样子.
  老和尚说:“超然啊,为师我外出这么长日子,你是吃什么东西长得这样好的?”
  超然还是那句话:“摩陀,摩陀.”
  “什么摩陀可以填肚充饥呀?”
  小和尚指了指几块五彩石头连说道:“摩陀,摩陀.”
  老和尚摇摇头说:“笑话,石头怎能充饥呢!徒弟你莫骗我.”
  小和尚见师傅不信,就转身到院外,不一会拾来一堆石头,放在锅内.小和尚一边烧火煮石,一边嘴里念着:“摩陀,摩陀.”不一会儿,从热气腾腾的锅里冒出了一股股香气,闻了叫人流口水儿.小和尚盛了满满的一钵子,端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在山下走得又累又饿,见石头煮得又黄又香,就抓起一个送到嘴里尝.想不到这东西黄得象杏子,软得象芋子,甜得赛桃子.老和尚三口两口把钵子里的都吃下肚了,又把锅里剩的一点也填进了嘴里.老和尚吃过以后,觉得满身爽快,连脸上的皱纹也消失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经’,是真经,你成了佛啦.从今在后,我们都念‘摩陀经’,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从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们也就把西山改叫 “摩陀山”了. 光阴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晋末年.那时山东有位琅琊王,名字叫司马睿.他被八王夺权闹得性命难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难.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庙,夜晚拣着小道一脚高一脚低地赶路.这一天,来到摩陀山下一个破草棚子里住下.没想到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琅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头上身上冷汗直冒,脸色跟纸一样黄,在棚子里翻身打滚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个挑水和尚看见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会就从山上端来了一碗香茶,让琅琊王喝下.过了一时三刻,琅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觉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劲了,一点病也没有了.
  琅琊王对和尚说:“多谢师傅救命之恩.我这心口疼病从小就有,犯起来没有十天半月不见轻,药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却越来越重.不知师傅用的是什么神药有这样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为本.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施主不必多礼.适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头与各样草药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
  “怎么,山上的石头也能治病?”
  和尚将寺院祖师摩陀大师煮石充饥的故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说:“现如今石头虽不能煮熟充饥了,因为当年摩陀大师把煮石之水泼在这山前山后,这山上就长满了奇花异草.所以这花花草草、树根石头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听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琅琊王哪敢说出实话呢,就胡编了一套说:“我姓刘,叫刘顺.家住山东巨野县.因为要到江南投亲访友,半路上短了盘缠钱,只好一路忍饥受寒.我想在这里找些活干干,等凑足了钱再去江南.”
  和尚对琅琊王说:“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气,来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这地方有句话:‘滁州地养穷人,一条扁担两根绳’.你看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药材,兔子、山鸡满山转,是座宝山啊.”
  琅琊王司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药打山枣,从绿树中传来一阵阵山歌声.从此后,琅琊王就装成个打柴汉子住在山中,一边集合四方兄弟,一边在山中集粮屯兵,日夜操练.没过多久,司马睿带领人马浩浩荡荡打过长江,在建业城建立了东晋王朝,司马睿成了第一个东晋皇帝.
  有一天,东晋皇帝司马睿带领文武百官从建业来到滁州观赏西山摩陀寺风光.司马睿想起当年自己在这儿落难得救、屯兵聚粮的往事,便吩咐传下圣旨:将山上寺院扩建百间,改“摩陀寺”为“琅琊寺”,改“摩陀山”为“琅琊山”.他还命御医住在琅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编成《琅琊草木篇》,广传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醉翁亭】
  琅琊山的醉翁亭,是谁建造的呢?相传是:
  樵翁出的点子,
  和尚盖的亭子,
  太守起的名字.
  北宋庆历年间,琅琊山开化禅寺的住持方丈叫智仙.他每天除了烧香拜佛,打坐诵经外,便在庙门口摆个茶水摊,向樵夫、猎人等供应茶水.一天天,一年年,从未停过.
  有年,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来了个两鬓斑白的背柴老汉.他走到山门前,喝了几杯茶,连声说:
  “好,好!智仙智仙,高僧心善.解人干渴,几乎十年.难得啊难得.”
  老汉的话声,把智仙引了出来.智仙瞅瞅老汉,面生得很.便合起手掌,说:
  “请问老施主尊姓大名,怎么面生得很呢?”
  老汉哈哈大笑了一阵,说:
  “我嘛,是个快乐的打柴人,你就叫我樵乐翁吧!智仙长老,你供应茶水,已经九年,九月,外加九天了.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我可是对长老熟而又熟了.哈哈——”
  智仙大吃一惊,老汉说的丝毫不差,他怎么记得恁清楚?就满斟一杯茶,双手捧上:
  “老人家请用!”
  樵乐翁接过杯子,一饮而尽,咂咂嘴,说:
  “好茶,好茶!
  智仙又问:
  “老翁常来山中吗?”
  樵乐翁说:“以山为家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上山,逢年过节爆竹声,也难比斧头砍伐声啊!
  “唔,那你上山常在哪儿歇息呢?”
  “长老有兴致的话,我领你去看看.”
  智仙手捻佛珠,高兴地说:“阿弥陀佛,要得,要得!”
  于是,樵乐翁领着智仙长老走向深山坞.一会,便来到一个林木茂盛,泉水清澈,风景秀丽的地方.樵乐翁说:
  “长老,这里美吧?每天砍了柴,我就到这儿歇脚.面对这样的美景,无酒也醉啊.”
  智仙观赏了一会儿风景,又见来往的人,大都在这儿歇息.心想这地方真是个仙境,我的茶摊要是摆在这儿可比摆在山门外强多啦!
  有一天,智仙又来到这山坞.刚好樵乐翁也背着柴来了.常言说:“一回生,二回熟.”智仙就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樵乐翁.
  樵乐翁听了,连连点头.
  正在这时,忽然风起云涌,林涛鸣响,接着便是瓢泼大雨.
  樵乐翁叹了口气说:
  “要是盖个亭子,让行人有个避雨的地方,那可就太合人意了.”
  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过了些日子,智仙便找人在那里修了个亭子.亭子修好,智仙请樵乐翁给亭子起个名字,樵乐翁连连摆手说:
  “这不是我们粗人的事,还是你自己起吧!”
  智仙说:“那就叫‘樵乐亭’吧!
  “难道亭子是为我一个人修的吗?不行,不行,来往行人漏了不说,连你造亭的人也漏了.”
  让樵乐翁起名字,樵乐翁不起,智仙自己起的名字,樵乐翁又说不行.这事就搁下来了.不久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太守.虽然他内心抑闷,但他为官清正,体察民瘼,加上风调雨顺,当地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
  欧阳修常去琅琊山观赏山林风景,察看农事,遂和智仙、樵乐翁经常交往,友谊越来越深.
  一天,智仙对欧阳修说起盖亭子的事,欧阳修很感兴趣地说:
  “明天,我们一起去看看.”
  第二天,欧阳修带上随从,走了六七里山路,来到亭边.智 仙和樵乐翁已在这儿等候了.这时,衙役便要去驱赶游人,欧阳修忙拦住说:
  “甭了,甭了.官之乐,是‘与民同乐’,你们说呢?”
  智仙说:“太守说的是,阿弥陀佛!”
  樵乐翁与众人说:“太守廉明,太守廉明!”
  欧阳修看到这里的山景,果然很美,他高兴地说:
  “这里景色恁美,不可无酒,来来,赶快备酒.”
  随从在亭中摆上酒菜,太守拉着智仙长老和樵乐翁喝开了酒.
  欧阳修乘着酒兴,说:“这亭子不是还没名字吗?我给起一个吧!”
  众人说:“太好啦,叫什么呢?”
  欧阳修说:“我来到滁州,能与民同乐,真使我心醉.我已自号‘醉翁,这亭就叫‘醉翁亭’吧.”
  智仙合掌说:“妙,妙.阿弥陀佛.”
  樵乐翁鼓掌说:“好,好!”
  众人也跟着齐声称赞.
  这一天,他们喝到日斜才散.欧阳修回衙后,亲笔题写了“醉翁亭”匾额,又作了一篇《醉翁亭记》.
  从此,醉翁亭就远近闻名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chán chán),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不醉】
  宋朝的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安徽滁州新换了一名太守.这个太守,就是后来写《醉翁亭记》、自号“醉翁”的欧阳修.
  欧阳修是带着满腹的愤恨来到滁州的.
  这年,欧阳修才刚刚四十岁.他原在朝庭中做官,曾经做龙图阁直学士.只因他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经常对朝庭中奸巨和不良现象,直言抨击,结果得罪了左丞相夏舒等一伙邪党.他有个外甥女,生得聪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个黑状,说他与这个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证.这个左丞相夏舒,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把他定下罪状,降职为知制诰,贬出京城,到滁州兼任知州.
  欧阳修来到滁州以后,每想起这件冤屈之案,依然忿忿不平.
  这天,欧阳修上衙以后,批阅完了几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击,心中闷闷不乐,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散胸中的郁闷.他站在屋外的台阶上,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耸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觉刹时间游兴大发,心中想到:早听说这琅琊山风景秀丽,名列全国二十四大真山真水之中,为何不去游玩一趟呢?想到这里,便立即招呼左右,“备马上山.”
  欧阳修一路来到琅琊山下,果见山势峻峭,树木葱茏,泉流曲涧,水声淙淙;又见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赞叹:真是个好所在也!随即下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这时,早有一个老和尚站在寺庙门口等候.和尚见了欧阳修,连忙施礼道:“太守到此,僧家万幸,快请山堂一坐.”欧阳修跟随老和尚走进一间禅堂,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欧阳修高兴万分,就和智仙和尚开怀叙谈起来.当谈到当地的一些世事风情时,智仙和尚向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唯有山水之乐,最能陶人心情.太守这次虽然背负冤屈,来到山州草县,却有这山水作伴,依我看,也算是别有趣味.”欧阳修听了,不觉一愣连忙问道: “大方丈,你怎么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听问,朗声大笑道:“太守素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想当年,你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信痛骂朝廷谏官高若纳,真是忠心赤胆,闻者钦佩.以后你那篇有名的《朋党论》,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叹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党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想方设法报复你.僧家虽然身居空门,可耳目还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说对不对?”智仙说得句句真情,欧阳修听了感慨万千,忍不住猛地站起来,挽着智仙的手说:“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巳,一面和欧阳修继续叙谈,一面招呼禅厨,设宴款待,直到午后傍晚,方才分手.
  从此,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欧阳修更是迷恋于琅琊寺的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时,便来登山入寺,饮酒作乐,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的游览,又特在中途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醉翁亭”.有了这座亭子,欧阳修游山的次数更多了,有时索性把公事也带到山上去办,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办公的地方.
  这天,欧阳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又上山了,便忙着准备酒宴,等候欧阳修游山之后,好再尽兴欢饮.谁知一直等到太阳偏西,欧阳修还没来.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连忙下山,赶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来到醉翁亭,老远就听里面一片喧闹之声,显然一场酒宴,还没有结束.他急步走近亭前,隔窗看去,只见欧阳修经常办公的那张桌子上,笔墨纸砚、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欧阳修却正在另一张桌子上,和几个老百姓在一块喝酒猜拳.欧阳修喝得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稀疏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由不得一步跨进门去,上前施礼道:“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这个样子?”又向在座那几个人说:“你们可别……”智仙的话尚未说完,只听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里醉了!黎民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时,那不过是因忿恨朝廷昏愦,奸臣当道,借酒消愁,或者自装糊涂罢了.”随又自饮了一杯,接着又说:“我曾经自说酒醉年高,朝廷中也巴望着我早点老死醉昏,其实,我何曾能满他们的意呢?”说罢,手拈胡须,闭目沉吟,片刻之后,竟又念出一首诗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仙听到这里,仿佛恍然大悟,嘴里喃喃念道:“原来醉翁不醉啊!”
  正在这时,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来,这人身穿半旧长衫,看样子是个教书先生.他站起来说:“太守为官正直,性情潇洒,世人少见.今听太守吟诗,鄙人也吟得一首,现念出来向太守和诸位请教.”随即念道:“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罢,众人皆拍手称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你快把它写下来,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志不忘.”到现在,醉翁亭里还留有这首诗的碑记哩.
  【太守与樵夫】
  欧阳修是宋朝的一位大文学家,苏东坡是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苏东坡很尊敬欧阳修,曾把欧阳修写的文章亲笔抄写出来,被称为“欧文苏字”.据说,在当时,谁要能得到“欧文苏字”,身价就能顿时抬高几倍.普通的黎民百姓得到了,官府要免除他三年的银粮,可见“欧文苏字”的珍贵.滁州琅琊山下,有一位砍柴为生的李樵夫,就有这样一幅“欧文苏字”,还是欧阳修亲自送给他的呢!据说事情是这样的——
  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经常到琅琊山游玩,和琅琊寺的当家和尚智仙很要好,智仙和尚专门为他在游山的路上盖了一座亭子,亭子落成那天,欧阳修前去参加落成典礼,亲自题名为“醉翁亭”,并在亭子里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文章写好之后,晚上回到州厅,又高点明灯,摆砚研墨,亲自抄写,一连抄了六份,才搁下笔来.这时,已是第二天早晨,他立即招呼两个衙役进来,吩咐道:“把我这文章,分别贴到各个城门上去,一个门贴一份”.两个衙役接过文章,数了数连忙问道:“滁州只有四个城门,还剩两份贴在何处?”
  欧阳修笑着说:“不是还有小东门和小西门吗?”
  两个衙役同声答道:“小门平时是不开的.”
  太守说:“今天都把它开开,好多让人看着.”
  两个衙役对太守的话似懂非懂,又问道:“大人写的文章,为啥要贴到城门上去?”“好让过路的人帮我修改呀!”欧阳修整整衣冠,用手拍着两个衙役的肩膀说,“人常讲,一人才学浅,众人见识高,众人一定会把我的文章改得更好的,你们快去贴吧!”两个衙役听了,方才明白,同声应道:“小的遵命!”拿着文章到各城门张贴去了.随后,欧阳修又分派了六班锣鼓手,到各城门前一边鸣锣击鼓,一边高喊:“滁州太守、庐陵欧阳修,昨日著文《醉翁亭记》,敬请黎民百姓、过往商贾、文武官吏都来过目修改.
  这一天,滁州城里可热闹啦!四道大门,两道小门,锣鼓喧天,喊声不绝.城里城外的人们,都争着到城门口去看太守写的文章,有的高声朗读,不识字的就围在四周听;有的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个说:“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文词流利,又写得实在.”那个说:“太守写的文章,还要让大家帮他修改,这真是个天大新鲜事儿!”这天,欧阳修也显得非常高兴.他不时派人出去,打听文章的修改情况,但能够提出修改意见的人不多.一直到了下傍晚的时候,一个打锣的公差,忽然领着一位五十开外的老头走进州厅,察道:“太守大人,琅琊山李氏老人前来帮你修改文章!”欧阳修正坐在堂上批阅公文,抬头看时,只见那老头,头扎粗纱黄巾,脚登布袜草鞋,肩上扛着一根挂着绳子的扁担,右手抓着一把斧头,原来是个砍柴的樵夫.欧阳修慌忙跑下堂来,一把拉住樵夫的手,问道:“请问你多大岁数了?”
  李樵夫看着衣帽堂堂的太守,不好意思地答道:“老爷,小人白活五十九岁了!”
  “啊!那你是长兄了.请上座!”欧阳修边说边将李樵夫拉到太师椅上,说道:“快请指教本官那篇文章修改之处.”
  李樵夫手里仍然握住那把砍柴的斧头,坐下以后说:“大人,不瞒你说,你的文章,我听衙役读了,句句讲的都是实情,就是开头太罗嗦了!”
  欧阳修随即把自己写的文章,从头背诵了一遍:“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他正背着,李樵夫把斧头一挥,说: “停,毛病就在这里,太累赘了!”
  欧阳修如醉初醒,连忙说:“你的意思,是不必要写出这些山的名字?”
  李樵夫把斧头放在桌子上,答道:“正是.不知太守上过这琅琊山的南天门没有?站在南天门上,什么乌龙山,大丰山,花山,白米山,一转身子就全都看到了,四圈子都是山!”
  欧阳修听了,大声说道:“说得有理,说得有理!滁州四面皆山.”
  李樵夫连连点头:“滁州四面皆山,滁州四面皆山!
  欧阳修沉思片刻,立即拿出文章的底稿,把开头改成“环滁皆山也.”并读给李樵夫听了一遍.樵夫满意地说:“环滁皆山也,这五个字好,这回不累赘了!
  当天晚上,欧阳修在他的官邸设了酒宴,招待李樵夫.李樵夫临走时,欧阳修又问他有什么要求,樵夫说:“别的不要,只一要‘欧文苏字’一份!”
  欧阳修欣然应允道:“行,一准办到.”
  没过半个月,欧阳修就坐着轿子,来到琅琊山下,在一个破‘竹庵子里拜会了李樵夫,亲手把苏东坡抄写的《醉翁亭记》交给了他.后来欧阳修调到扬州,任江都太守的时候,还专门派人来请李樵夫到平山堂喝两次酒呢!
  传说,李樵夫临死前,叫儿子把那份“欧文苏字”送给了琅琊寺老和尚.老和尚又请石匠刻在石碑上,立在醉翁亭旁边.现在,醉翁亭宝宋斋里的那两块《醉翁亭记》碑刻,就是那时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