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谁写的,求全文及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9:54:14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谁写的,求全文及赏析,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谁写的,求全文及赏析,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谁写的,求全文及赏析,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谁写的,求全文及赏析,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补充:[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井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