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2:05:09
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如何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长期实践探索中走出来的
  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要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经验可资借鉴,一切都要靠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经验,一路艰辛曲折地走出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都迅速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在建设时期,我国照搬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我们党在实践中也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文化领域实行“双百”方针,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因复杂的历史原因等,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重大失误,犯过错误,走过一段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在新的探索中,邓小平总结了照搬外国模式的不成功经验,又总结了既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正确的方面,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道路.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最准确的表述.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称,包括理论、制度、道路等不同层面.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长期探索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置于中国的现实基础之上.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就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九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额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尊重和保障.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卓有成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我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近三十年的伟大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切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找到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这已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如前所述,我国是在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正因为如此,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进,而决不可动摇倒退;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基本问题、战略问题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而决不可动摇倒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我们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坚持才能发展;发展是坚持的条件,发展才能坚持住.为此,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五个方面的发展.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规律性和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走城乡及地区差距趋于缩小、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互促的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全面统筹、协调和发展好各种关系,达到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应对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但这种发展,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难以持续的发展,而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快又好的发展.一句话,应该是科学发展.所以,我们朝和谐社会的目标前进,要走的是科学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越走越宽广.
  二要坚持和谐发展.坚持和谐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在.
  和谐社会的发展可以称为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保持人的发展与自然演进的永久和谐.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着重强调的是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
  创新发展,就是持续推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科技带动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创新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引擎.把科技创新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自主创新引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体制创新是推动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努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使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继续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端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技术提升的互促共进.
  四是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的长期方针.
  共同发展,就是对内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外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又通过自身发展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际互利合作,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公有制,采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形式,其本质是民众在普遍的自由财产权基础上的自由联合.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配置资源整合生产要素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当代中国,离开改革开放,离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影响力;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和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支持和促进国内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发展道路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致富,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
  五要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需要一个外部条件,就是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就不可能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建设.和平发展,就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加快发展,同时要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要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它强调的是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使社会主义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同时树立起“和平中国”、“文明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胡锦涛、温家宝同志从2004年以后在一些重要外事场合的讲话中多次庄重地宣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既有利于中国,又有利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双赢”的阳光大道.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任何国家,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不可能在与世隔绝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实现现代化.我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是一个大国,发展必须奠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这就更加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以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改革开放、科学、和谐、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有利地保证和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将有利地保证和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有利地保证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科学发展轨道转变和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