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论语名句赏析大学选修要求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一则论语名言的赏析.字数3000字左右 是一句名言~然后一段赏析 赏析内容字数要到3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7:26:03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大学选修要求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一则论语名言的赏析.字数3000字左右 是一句名言~然后一段赏析 赏析内容字数要到3000字~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大学选修要求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一则论语名言的赏析.字数3000字左右 是一句名言~然后一段赏析 赏析内容字数要到3000字~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
大学选修要求作业.
要求写一篇关于一则论语名言的赏析.字数3000字左右
是一句名言~然后一段赏析 赏析内容字数要到3000字~

一则论语名句赏析大学选修要求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一则论语名言的赏析.字数3000字左右 是一句名言~然后一段赏析 赏析内容字数要到3000字~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但是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现在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乃成家立业之年.但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是腊肉十条.表明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知礼达人的人.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这是一个关键.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孔子的确是天生的圣人.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人难道有两条命?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可见性与道是一.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实际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就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万法唯心生.《圣经》记载,有人问耶稣:您是上帝的儿子,能否让上帝现身给我们见一见.耶稣说:你们怎么到现在还不肯相信呢?我便是与上帝一体的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所以上帝的称谓与佛、道一样,是勉强给人形而上的功能一个称呼而已.世上颇有愚人,非要去考证“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驴年才有消息吧.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个鸡蛋.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就这么多字了!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祝心想事成!

学而时习之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入则孝,出则弟
为政以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知之为知之
人而无信
现过知仁
朝闻夕死
君子怀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听言现行
不...

全部展开

学而时习之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入则孝,出则弟
为政以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知之为知之
人而无信
现过知仁
朝闻夕死
君子怀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听言现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孔子之志
孔子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
贤哉回也
入之生也直
知之、好之与乐之
敬鬼神而远之
三八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
三让天下
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逝者如斯夫
为仁由己
过纫惮改
过犹不及
园材施教
君子成人之美
忠告而善道之
举贤才
便于四方,不能专对
欲速则不达
出使不辱君命
言必信,行必果
子产不毁乡校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责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过而不改
不如学也
益者三友
性相近,习相远
道听途说
日知其所亡
取信于民

收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全部展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学而时习之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入则孝,出则弟
为政以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知之为知之
人而无信
现过知仁
朝闻夕死
君子怀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听言现行
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孔子之志
孔子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
贤哉回也
入之生也直
知之、好之与乐之
敬鬼神而远之
三八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
三让天下
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逝者如斯夫
为仁由己
过纫惮改
过犹不及
园材施教
君子成人之美
忠告而善道之
举贤才
便于四方,不能专对
欲速则不达
出使不辱君命
言必信,行必果
子产不毁乡校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责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过而不改
不如学也
益者三友
性相近,习相远
道听途说
日知其所亡
取信于民

收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全部展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