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几篇好文章加评论文章要能说明深刻道理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3:35:13
要几篇好文章加评论文章要能说明深刻道理的

要几篇好文章加评论文章要能说明深刻道理的
要几篇好文章加评论
文章要能说明深刻道理的

要几篇好文章加评论文章要能说明深刻道理的
有人问我,如何写评论性文章.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但是又很难说出口.说容易点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写文字本来就没有什么方针之类,若有模式那不成了八股?说这评论难吧,是因为它很个人化,很多东西因为风格的不同,就只能意会了.我这里与其教别人如何写文章,不如说说我是怎么写文章的.
不管评论什么,都是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看见一个人一本书一件事情,如果它很有意思,或者很无聊(无聊也是一种感受),都会有反应.评论是没有长度的限制的,少的几百字,多的洋洋万言,都可以.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发牢骚的时候,也会有感悟的时刻,但是那些将观后感转变成文章的却是少数.我们常看的报纸,沿用了几乎是一种模式,所以让人感觉评论就该这么写,其实不是.我最初写文字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且痕迹很重.但我觉得无所谓好坏,仅仅是一种风格.
可能是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评论文学其实没什么概念,可我们却又条条框框的很.我看过N多风格的评论,有浅显型的,重点在拉家常.也有艺术型的,观点鲜明略带刻薄.我的评论空间似乎要大一点,有些是很感性的随笔,或者是一些抒情文字.还有一些理论研究,几乎属于论文性质了.当然习惯看某方面的人可能看其他类型很看不习惯,因为看习惯随笔的会觉得别的都没个性.看惯论文的会觉得没有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深度.
我也写过一些比较长的,比如《忆幼集》《观吾集》很感性,而《反思集》《放目集》却有点不够活泼,严肃了一些,当然我尽力回避将他写成论文的样子.如果我用上很多专业的词汇,并附上引用句子的出处,会有人心悦诚服.但是我估计这帖子也没人看了,这就是网络文字的局限,我要是将这些文字拿去投稿,估计人家会说:“稿费这么好骗啊,你还嫩点.”
以前老的报告文学之类的评论感觉很像在上课.有时代背景,接着还有故事大纲,中心思想和具体分析.这样写可以,但并不是金科玉律.长期这样写很容易将自己框死,作茧自缚.通常阅读和观看之后,我都会想想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譬如在文学方面或许是别人的写作模式,可能是文字能力,也可能是纯感受.一个好的作品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是应该谈论的是感动自己的那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但是绝不会是一篇好的文字.
很多人都觉得写作需要很深厚的知识做铺垫.当然有理论基础是件好事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知识的盲区,在一个不涉猎的领域内,懂一点理论知识还不如一点不懂来的要好.很多人在刚涉猎文艺历史哲学(包括美学)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以为都了如指掌了,却不知道自己学习的不过是众多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流派理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推到极致都会变的很荒谬.
写文章怎么写并不重要,最重点的是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的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都喜欢去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反应很激烈.一个人写东西,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很正常,但很多人会因此而伤害人.其实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可以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十几年前的评论文学,沦为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惊世骇俗,故意来唱反调,其实两者心态是一样的.真正的评论,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受没有对和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胡说之分,有常态和奇态之分.很多被别人叫做愤青和毛毛的人,他们的文章大多人都不会苟同,但他们自有他们自己的逻辑.我不同意他们的结论,但我欣赏他们独特的视角.
一个评论者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的疏忽.当《黄金时代》无人问津的时候,就有少数人一直在为他呐喊.说《红楼梦》是优秀作品,没人会觉得你是天才.(我不鼓励唱反调)好的评论者该勇推遗珠,当你看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而别人却无人问津,这时候你就该勇敢的把他的好给说出来,而且当你得到认同后,那种快感可以说是无以伦比的,而且介绍好东西给别人,也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
随意而不随便
——随笔写作漫谈
作者:上海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 语文特级教师 过传忠
《中文自修》杂志提倡中学生写随笔,还辟了“生活随笔”专栏,这是办了件好事.专栏也陆续发表了一些好文章,值得庆贺和提倡.
对于写随笔,同学中有两种看法:一是不当回事,“不就是随便写写吗?”顺手涂几笔,交差了事.一是太当回事,既然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散文要求形散神聚,从选材、构思到表达,都得刻意求工,中学生活贫乏,底子又薄,怎么写得好?还未下笔就忧心忡忡,自然写不出好作品.
据我看,两种态度都有所偏颇.随笔者,随手笔录,随意而写.记事抒情,夹叙夹议,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完全不需要“绞脑子”.只要认真对待,一定能写好.但随意不等于随便,不把心思放在上面,不认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磨砺文笔,也是写不好的.随意而不随便,这就是我对随笔写作的看法.
为此,我想结合今年《中文自修》“生活随笔”专栏刊登的几篇习作谈三点意见.
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譬如徐喆雯的《求医》,写了她挂急诊的经历.看病谁没有经历过,有什么好写?然而作者并不这么想,或许是这段经历已深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因此,虽是随手写来,却把她患病的痛苦、父母的关切和医务人员的冷漠对比着写,通过一系列细节,真实可信地写得丝丝入扣,感动着读者同她一起呼唤“医德”的降临.你可以说她写得太浅,你也可以说她就事论事,未揭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但我觉得,能写得真实可信,令人感动,对于一篇中学生的习作,也就可以了.有了这样的叙事基础,今后的提高是并不难的.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就拿詹颖珏写的《心底的旋律》来说,面对一批孤儿院里的小朋友,人们大多是同情、怜悯的,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轻视甚至厌恶他们.而我们的作者呢,则是“尝试着去接近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由于她“用人世间最真诚的爱叩开了孩子们紧闭的心”,她也“真正感受到了爱的力量”.这篇习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吧!十分可贵.我们应当同这位小作者一样,与人为善、引人向善,不游戏人生,不圆滑逃避,也不偏颇固执,这样,随笔是能写好的.
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点上,清川的《老屋子·新主人》是会给我们启示的.他写了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那“很窄很深的弄堂”,那“吱吱嘎嘎的楼梯”,那“没有浴室”“有的只是木制马桶”的“设备”……但我读了却和作者一样,“永远不会嫌马桶臭、弄堂窄、老房子的破落”,因为他还写了住在这里的人,写了那对爷爷奶奶对他关怀无微不至的,写了那几乎整个弄堂的邻里都与他和睦相处……正是这些人间的真情挚爱,使他“感到一种幸福,单纯的幸福,无所奢求的幸福.”写得多美啊,可以称得上意味隽永了.这要比那些随便发泄、无病呻吟的作品有价值得多,也绝非那些矫揉造作、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总之,只要我们真心朝着真善美的目标努力,日积月累,终有一天能写出好的随笔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