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的四书是指什么?五经是指什么?作者各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6:59:09
四书五经的四书是指什么?五经是指什么?作者各是谁?

四书五经的四书是指什么?五经是指什么?作者各是谁?
四书五经的四书是指什么?五经是指什么?作者各是谁?

四书五经的四书是指什么?五经是指什么?作者各是谁?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目录 [隐藏]
  1 四书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2.4 《周易》
  2.5 《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 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 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 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五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五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 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六篇不久亡佚.晋人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析出数篇,连同原有的今文《尚书》共为五十八篇,也称古文《尚书》.《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经过晋人手术的这种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书.《虞书》、《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其中《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较多地保留了原貌.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盘庚》上) 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弄得不可收拾,比喻也很生动.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其中《牧誓》是武王伐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