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辛弃疾【鹧鸪】解释 急用,是【鹧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1:36:26
求辛弃疾【鹧鸪】解释 急用,是【鹧鸪】

求辛弃疾【鹧鸪】解释 急用,是【鹧鸪】
求辛弃疾【鹧鸪】解释 急用,是【鹧鸪】

求辛弃疾【鹧鸪】解释 急用,是【鹧鸪】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辛弃疾《鹧鸪天》宋词鉴赏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