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9:21:51
新课改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改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改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改 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如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呢? 教学方法应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互动及其调节等的问题. 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原理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儿童”.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最适当的教学方法首先来源于全面、具体地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三个方面的根据:1、根据目前的学习任务,是传授学习知识,还是形成某种技能技巧;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是事实性知识,还是理论性知识,是多是少,是科学强的还是艺术性强的,等等;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如何.当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学校与地方可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物质设备等;教师自身条件,学生的年龄特征等. 教学方法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进行权衡,加以取舍,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激增的今天,尤其是新课改当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重视教学方法的总体功能,力求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教学实践证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或孤立存在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正如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所说:“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教学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着达到另一种目的.”因此,在全面、具体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正确把握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相互相系,相互渗透和转换的辩证关系,对各种教学法进行比较.加以即选、组合,以便发挥其整体功能.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参照考下表对每一种教学方法进分析. 名称 选择依据 功能 某种教学方法 依据 适宜 一般 不宜 功能 有利 一般 不利 教学目标 理论知识 教学内容 实际知识 教师特点 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 语言思维 教学时间 逻辑思维 教学设备 形象思维 一种教学方法只能服务于一定的具体内容,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目的是多方面的,只有对多种教学方法进分析、比较,使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注重学生的内容活动,立足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同学的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选择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新知识,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应侧重于研究如何诱发学生的内部活动的积极性及怎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教师要从教育理念课堂活动内容的安排到学生的问答,都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从采取协作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开发性策略,把教师权威性备课下放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预习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从中这些问题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的相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教案中. 第三,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有机整合.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既要对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很好的预设,更要对学生的活动生成问题进行积极而充分的考虑.要即时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在原来的设计和组织预设课程的经验基础上吸纳生成课程的理念和做法,经过顺应,把原有的经验整合为自己的新经验.在考虑活动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当发现原定的时间、进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下,教师就不拘泥于原定计划,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应事情自然发展,因势利导. 第四,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整合和开拓课程资源.教学就是既要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又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意义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较好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应做到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质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内容整合,既要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又要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能和情境,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而以以上三种整合都必须注意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并在此基础上的合理开拓,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注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有效地指导学习和激活动机.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不仅要讲究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还要研究“教”与“学”的相应关系和作用,研究怎样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调控,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武装学生,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路、途径和思维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有效学习.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学习动机.如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潜伏的学习动机转化为现实学习动机;要注重加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并通过课前的自学和课后复习,将缺漏的基础知识补起来,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运用各种学习手段获取学习资源的技能,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