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关于动物的故事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41:56
佛教关于动物的故事有哪些?

佛教关于动物的故事有哪些?
佛教关于动物的故事有哪些?

佛教关于动物的故事有哪些?
慈悲的鹿王---
很久以前,如来曾为鹿王,身毛五色,体型俊雅,统领著上千只鹿群.一次,一位国王出门狩猎,鹿群受到围捕四处奔逃,死伤惨重.鹿王看见这种情形,心中非常悲痛,於是独自进城见国王.城内百姓看到五色金光的鹿王,认为是神鹿出现,所以并没有人伤害、阻挠它.
鹿王来到国王面前,跪下说道:「任何含灵蠢动都知道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寄居在大王的国境内,遭猎人追逐,死伤惨重.请大王慈悲告诉我每天所需要鹿的数量,从今以后,我们愿意每天进献以供大王享用,但请不要大量的围杀,使鹿群日日生活在惊惶生死边缘.」
国王听后说道:「如果每天都能有一只鹿供御厨所需,我誓言不再打猎.」
从此鹿群依序每天派遣一只鹿前去.一天,轮到要去供馔的是一只怀胎的母鹿,母鹿为了腹中小鹿,前去请求鹿王,希望能够延迟几天.鹿王心生不忍,便以自身相代.国王见到这天是鹿王亲自前来,便追问原因,在明白事情的经过后,流泪说道:「鹿王尚能如此慈心济物,我身为人王,却每天杀害众生以饱口福.难道我还不如鹿王?」从此断食一切肉类.并下令:如果有谁伤害了鹿,将受国法.此鹿群之居处,名鹿野苑,此即「鹿野苑」一名之由来.
狮象救国---
从前有二位菩萨行者,非常仰慕诸佛难行能行的行谊.他们经常一起修行,或是诵经、反省检讨、观行及禅定.只要听说有不知道佛、法、僧三宝的国家,就发心去开导,并教化他们行六波罗蜜.
当时有一位国王很喜欢修行,却误入旁门左道.全国百姓也都承习了这个风气,无不事奉外道宗师.而国境之内常有妖怪出没,风雨乖违,人民生活皆不得安宁.
二位菩萨相互商讨:「我们的国家由於三宝的教化,人人心存善念,力行十善;君仁臣忠、父义子孝、夫信妇贞,贤能的人很多.而这个国家却信仰外道,毒龙又时时侵扰,百姓求助无门.我们志愿上求佛道,为的就是要度化苦难众生,所以应当要想个办法来解救这个国家的人民.」
弟弟说:「佛法戒律中,杀生为极大的罪恶,而慈悲是以救生为首.我们要怎麼做才是呢?」
哥哥说:「可怜的毒龙,只是为了贪著些许口腹之欲,却不知道即将堕入地狱受苦.如果杀害一人就要在地狱受罪百劫;更何况毒龙将要吞灭全国人民!我担心它在恒沙劫受罪完后,余报还都无法断除.如果除去毒龙使它不再继续造罪,又可以救济国家,再行佛法六度来化导百姓,使人人尊崇正法,便能换取无量众生的福祉!所以,弟弟你化成一只大象,我化为一只狮子.我们二人不惜牺牲生命,都要设法拯救全国.」
於是兄弟二人顶礼十方诸佛而发誓言:「众生不能过安定的生活,是我们的罪过.我们发愿一定要圆成佛道,以度化一切的众生.」
狮子和大象一起来到毒龙的住所.毒龙显威灵、狮子现赫势、象具忍奋力,双方展开激烈的奋战,震动了大地,最后三者全部命绝,却也保全了一国人民的生命.
「这一定是活菩萨!才会如此的慈悲,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全国人民.」有人抱著狮子及象的尸体大哭著说.
菩萨的弟子们,亲见师父舍身济众的慈悲,哀恸地称扬师父的德行,也宣扬师父的化导,国王和臣子百姓才知道原来有佛法的存在.全国百姓不断地赞扬,菩萨的大慈悲行,并隆重的举行殡葬典礼,国王随即下诏:以佛法为国教,鼓励全国居民行六波罗蜜.自此以后,上千人出家修行成为比丘;而国内的在家居士也都能修清净梵行,国家渐渐趋於太平.
猴王救母---
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季,佛陀在舍卫国与出家弟子们依例安居办道,有一天佛陀举止安详的走向法座,此时弟子们无不以恭敬期盼的心,准备聆听佛陀的慈悲教诲.佛陀低垂著慈眼,对弟子们说:「我今天将要到忉利天,利用结夏安居的因缘,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开示佛法,大众亦可跟随至忉利天闻法.」佛陀一说完,便运用神通力至忉利天.
忉利天上,佛陀在枝叶茂盛的大树下,为他的母亲及忉利天无量的天人,演说妙法,在座的天人们,聆听著佛陀清净的法音,每个人的心中真实领会佛陀所演说的谛理.佛陀见众人通达法理,於是又重回娑婆世界.
佛陀的弟子们,见到所敬爱的师父回到了自己的国度,以无比恭敬的心赞叹著佛陀说:「大慈大智希少有,崇尊的导师!您能为往生忉利天的母亲及天人们,在结夏的九十天中,演说真实妙法,成就他们了达真实谛理的因缘,真是慈悲无限,智慧无边!到底是什麼样的因缘,摩耶夫人能生圣人,听闻佛陀亲为开示佛法,解脱三界的烦恼.」佛陀说道:「我并不是只有此生感念母亲报答恩德,在累生累世中便不断如此回报亲恩,解除母亲的苦难.」
「很久以前,在大雪山的树林里,有一只猕猴王带领著五百只猕猴,在树林里找寻食物.当时有猎人架设猎捕猴群的陷阱,利用绳网来猎捕它们.这时,猕猴王临危不乱的告诉陷入网中的猴群:『你们不要担心害怕!我会破坏这绳网,大家不要忧虑,我会解救大家到安全的地方.』於是猴群们,随著猴王的引导一一脱离危险.而这时候有一只年纪较大的老猕猴,因背著一只年幼的小猴,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深坑裏,猴王因为众猴解危,未注意到掉入深坑中的老猕猴,等大众回巢穴的路途中才发现自己的母亲不见了!於是猕猴王又带领猴群们返回找寻,终於发现坑洞中的母亲,这时猴王又运用它的智慧,要猴群们互相捉住尾巴,同心协力的往深坑中延伸,而自己更是亲入坑中,将母亲拉救出来,解除了母亲落坑之难.」
「这只猕猴王就是过去生的我,过去我使母亲出离深坑的苦难,而今天我至忉利天为母说法,更是解脱了母亲轮回三恶道的苦难.」
佛陀更慈悲的藉此因缘,告诉在座的每位弟子:「救助父母出离种种苦难,有无比的大功德,我由於从过去到现在,为母亲除去苦难,所以生生世世感得无苦难的果报,所以大众应当孝顺父母.」
慈悲化鲸渡众生---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时,曾经是一位商人,名叫贫窭,他经常在国与国之间做买卖.这一次,贫窭与一群好朋友们又乘船远至他国去做生意.
在海上航行的途中,贫窭不时来到甲板,站在这里透气,当贫窭望向海洋时,忽然见到海中的大鱼追食著小鱼群,只见大鱼群快速的张开大嘴不断的吞食著,小鱼们仓皇的逃避,却躲不过被大鱼吞食的命运,成群的小鱼很快就消失在大鱼的口中,它们的生命就这样消失.
贫窭感叹著小鱼的无助与弱肉强食的无奈,他想著:「生命源远流长,在不断的变换外形中绵延,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众生却在每一生中互相争夺与杀伐,造成后世更深的怨怼与仇恨,冤冤相报无尽.我愿以自己的色身布施给鱼儿们,以换取无数的小生命,不再被大鱼所追杀.」
於是贫窭跳入海中,舍身布施行菩萨道.在这一生命终之后,转世投胎为身体巨大的鲸鱼王,领导著海中的鱼群自在的生活.
在靠近海边有一小国,正遭逢严重的旱灾,人民无以为食,竟然互相杀害,彼此噉食人肉维生.慈悲的鱼王知道了,心里想「这是多麼悲惨的事啊!旱灾什麼时候才会结束呢?他们这样互相噉食,终会走上绝境的.」
於是鱼王游到浅滩上,希望以自己的身体维持大众的生命.海边的居民看到这麼大的鱼,喜出望外,他们感谢天神送来了食物,纷氻洵菬咩i:「大家快来啊!有一条大鱼停在岸边,大家赶快去食用.」
就这样,每天都有人带著刀,在鲸鱼王的身上任意的割下他们所需要的鱼肉来维持生命,鲸鱼王庞大的身躯被刀切割得遍体鳞伤.几个月过去了,鲸鱼王忍著痛,居然还活著.鱼王牺牲自己以救活大众的这种大慈悲心感动了天神,天神从天界来到鲸鱼王的身边,合掌问道:「慈悲的鲸王啊!您用自己的身体养活大众,每天还要忍受人们一刀一刀的割切,这样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您为什麼不舍离这个报身,只要留下鱼身给大众就可以了!」
鲸王回答:「我不能这麼做啊!如果我死了,这鱼身很快就会腐烂掉,人民将再度陷入饥饿的困境,又会开始互相杀害、噉食人肉以生活.我实在不忍心见到这种惨状再度发生,所以,我一定要坚持活下来.」天神被鲸王这种舍己救人的愿心所感动,由衷的赞叹:「鲸王啊!您这麼样的慈心广大,将来一定能成就无上佛果,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一天,一位村民拿著斧头,爬到鲸王的头上,用力的砍下鲸王的头带回家烹食,鲸王才因此结束了这一世的生命.
舍报的鲸王转世为皇太子,太子生来聪慧,在成长过程中,处处都流露出悲天悯人的胸怀,深受国人的爱戴.
有一年,国内旱灾,农作没有收成,国人贫困潦倒,皇太子於是建议父王免除国人的税收,自己也是粗食淡饭,尽力的救助人民.他深深的忏悔,自己没有福报,所以不能福庇子民;由於自己的罪业,使人民生活在灾难中,不能安居乐业.
太子於是长跪发愿:「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上天的甘露润泽,期望能解除国人的灾难,人民都能丰衣足食,生活得无忧无虑.」太子哀恸的忏悔,他真诚的希望人民能安乐的生活.他至诚的发愿,感召了大慈悲的佛陀带领五百位出家比丘来到太子的国家,让他们培植福田.佛陀与众比丘才刚踏上边界,国王、太子带领著皇族都来恭迎佛陀到皇宫接受供养,一路上,百姓们欢喜得匍匐於地,恭敬的顶礼佛陀.当佛陀安详徐步的走过时,大众感受到佛陀的慈祥与光明,他们觉得灾难即将过去了.
见到佛陀的太子,悲喜交集;悲的是由於自己的罪业深重,使人民遭受饥馑之灾,喜的是佛陀慈悲普照,为人民种福.太子在佛陀面前涕泪悲泣,长跪顶礼的说道:「佛啊!国家久旱不雨,至使五谷不收,这都是我没有福报,我的罪业带给子民的是灾难.慈悲的佛啊!我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取人民的安泰.」佛陀回答说:「太子啊!你的慈悲喜舍是十方诸佛菩萨都知道的啊!你真诚的忏悔与发愿,即将解除国内的灾难.」
不多时,天上降下甘霖,解除了长久的旱象,人民感恩佛陀的普照与仁心爱民的君王.由於佛的教化,大众学到了唯有互相帮助、彼此体谅,化解心中彼此的分别、嫉妒与仇恨,才能使这个共同生活的地方免於灾难.国家中所有人民更加恭敬三宝、深信佛法,真正做到信受奉行.从此以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http://www.k366.com/fo/gushi/2008610/1212.htm
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dwjr/dwjr-07.htm
http://www.mba.net.my/MyBuddhism/TongHua/TongHua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