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07:42
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器的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虽都为奴隶生产,但已有了一定的分工.分工促进了生产和生产技术,特别是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了金属矿砂,并掌握了冶炼和铸造技术,这就为雕铸青铜器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奴隶阶级在长期的辛勤劳动中所创造的灿烂艺术遗产之一,它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制作同样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在中外文化艺术史上,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而著名于世.”(《中国古代青铜器》——《人民画报》1972年第六期)有的历史学家把我国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代也称之为“青铜时代”.共所以名为“青铜器”,是因为它是用铜与锡合金铸成,其成分的比例,因器物的用途、类别的需要而有差异.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在冶炼技术方面已具有合金的科学知识.至于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花纹的设计、雕模等艺术和技术,无疑是在长期塑造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史籍记载,殷商时代,为奴隶主服务的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到了周代,更有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毛)等八材之分.所有这些手工艺多与雕塑艺术有直接关系.其中最著称的是工奴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发挥集体智慧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器雕铸艺术.
中国奴隶社会时代大量制作的青铜器,不仅为奴隶主阶级所占有,而且是他们统治势力的象征.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往往由于各种政治特权,如祭祀,战功、册命、赏赐等,驱使奴隶工匠雕铸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另外还有乐器、兵器和生产工具等等,其名称和造型样式,远较原始社会的陶器为繁复多样.这类青铜器,性质上虽属于工艺品制作,但从设计塑型、雕模,尤其是器身的花纹装饰,都属于雕塑艺术的创作范围.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器形整体或纹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一般地受支配”,并不完全消除被统治的工奴们对艺术创造的才智,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可以从青铜器艺术上得到印证的.商、周青铜器与原始时代的陶器塑作相比,在雕铸技术上远为进步.而有关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也远为复杂.从器形花纹设计到雕模铸造,特别是花纹和雕模的工作,要按照不同的器物形象、用途,来决定花纹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施以不同的阳线、阴线和浮雕等手法.如此,制作一件青铜器,就需要多方面才能的工奴雕塑家来集体完成.它的制作目的和要求,虽然是受着奴隶主阶级思想的支配,但在多种多样的器形和花纹的设计制作中,也体现了身受压迫的工奴们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依照现在公认的历史断代,中国的奴隶社会,除夏代尚少发现遗物外,由商、西周到春秋,共历一千一百多年(公元前16世纪——前476年),其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识,更因地区、风习、爱好的不同,审美观点各异.这反映在供奴隶主享用的青铜器上,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在器型类别上,商代最多见的是鼎(方形四足)、尊、爵、觚、觯、觥、偃、簋、彝、豆等,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在纹饰方面,由早期多见的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到后期的蟠螭纹、环带纹等等.其组织结构形式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多种.据统计,商、周青铜器花纹的种类名称,不下数十种之多.在造型风格上,早期的纹饰多奇幻谲诡,显得严肃神秘,随后则逐渐变为精巧,简练,手法细致,并且渐趋写实.这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审美观点和对于自然现象的不同理解.另外,夏代的青铜器虽未发现,但从殷商青铜艺术已经灿烂发展来说,在其前必有一个创始阶段,应是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
在青铜器中,四足或三足两耳的鼎是最多见的,其造型也有多样.如商鼎特别庄严,典重,具有一种端庄稳重、屹立不拔的气质,犹如一件坚实的雕像.西周、春秋以后,形制渐异,特别在诸侯称霸时期,地方特色显著,如安徽出土春秋时期的楚国鼎,只从形象上就能看出当时楚国国力强大,具有雄视一世的气魄.如以之与造型圆熟的战国鼎作一比较,更令人觉得它们虽属一件实用器物,但似乎又是赋有性格内容的人像雕塑作品.其它的青铜器,在不同时代的纹饰上,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如1970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一件商代提梁卣,1966年在湖北京山出土的一件西周方形壶和1955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一件春秋时代的莲瓣纹圆壶,从繁缛的夔龙夔凤纹转变为细致精练的螭云纹.到春秋时代,纹饰变得细小,同时用立体的圆雕以作为装饰之风盛行,并且多用现实中的动物题材,在造型上和整体结构上,都显得形象生动而富有艺术手法.从以上三件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也可以看出在时代变化上的一些特点.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

全部展开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西周青铜器从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从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从铜铁合铸上看,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收起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有斧锛等)、兵器(有矛、戈等)、炊器(有鬲、鼎、甑等)、食器(有簋、敦、簠等)、酒器(有尊、卤、爵等)、水器(有匜、鉴、盘等)、乐器(有钟、镈、铎等)、礼器(也称蠡器。古代贵族进行祭祀、丧葬、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如青铜器中的鼎、簋、豆、钟等)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有量斛等)。
我国很早就...

全部展开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有斧锛等)、兵器(有矛、戈等)、炊器(有鬲、鼎、甑等)、食器(有簋、敦、簠等)、酒器(有尊、卤、爵等)、水器(有匜、鉴、盘等)、乐器(有钟、镈、铎等)、礼器(也称蠡器。古代贵族进行祭祀、丧葬、婚冠等活动时,举行礼仪所使用的器皿,如青铜器中的鼎、簋、豆、钟等)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有量斛等)。
我国很早就开始以天然铜来锻造小件工具或饰物,后来又发明了冶铜技术。冶炼铜的盛具叫坩埚,是陶制成的,因其形状在倒置时很象头盔,又俗称“将军盔”。后进一步发展为熔炉。人们把坩埚中冶炼好的 铜液倒入预制的陶范(铸造青铜器的陶制模型,少数用石范)里,等冷却后,再撤范做进一步的加工。天然铜和早期冶炼没有掺入其他金属的铜,称为红银。在铜中加入适量的锡,称为锡青铜,一般叫青铜。含有一定比例锌的,称为黄铜。含一定比例镍的,称为白s铜。
我国的青铜器,形制纹饰(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大致可分为几何形、动物和人事活动三类纹饰)精美,为世界工艺史上所罕见。许多青铜器铸有铭文(也称金文、钟鼎艾,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到春秋的铭文多为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征代、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新石器时代,我国已出现包括红铜、青铜及黄铜制造的小型工具或饰物。在相当于夏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形制复杂的青铜容器及兵器。商代对铜铸造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前期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表现为器类增多,造型准确,器壁匀薄,器身上饰以粗疏的动物纹或无底纹,很少见到铭文。
商代中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西周铜器到中晚期有衰落趋势。器物制作一般轻薄简陋,种类也有所减少,纹饰走向简化。但长篇铭文很多,有多至300-400字的,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春秋时代周王室铸器逐渐减少,但各诸侯国大量铸造。铜器采用嵌红铜与嵌松绿石技术。此外用拍印法制作纹饰,错金银术和鸟虫书体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新成就。
战国时期,青铜器渐渐趋向日常生活用具发展。如铜镜、带构、货币、玺印、符节等大量出现,错金银技术的提高,富有生气的狩猎、战争、宴会等人事活动图案的产生,则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特点。
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但青铜制品仍有所创新,即向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器方向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