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范仲淹写过的词是什么?一小时后问题关闭!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1:31:29
请问范仲淹写过的词是什么?一小时后问题关闭!急

请问范仲淹写过的词是什么?一小时后问题关闭!急
请问范仲淹写过的词是什么?
一小时后问题关闭!急

请问范仲淹写过的词是什么?一小时后问题关闭!急
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 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o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参考资料:http://202.96.80.59/qinling/bbs/printpage.asp?BoardID=27&ID=491
回答者: spring797 - 总监 八级 3-13 21:56
--------------------------------------------------------------------------------
渔家傲①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
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
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
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
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
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
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
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
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
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
“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
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
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
《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
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
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
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
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
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
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
“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
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
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
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
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
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回答者:xylangzi21 - 秀才 二级 3-14 10:27
--------------------------------------------------------------------------------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
冯沅君 赵呈元
很明显,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很明显,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词从写边塞的景物开始.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凉萧瑟.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一座早闭的孤城.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着酒,边想着极辽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能说到归去?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没有人能睡得着.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
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畏敌退让,他们得寸进尺,侵扰不已.1040年到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在这样的生活基础上,诗人写出这篇绝妙好词来.
说《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是绝妙好词,也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是杰出的.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词意如剥蕉,层层深入.上片写景,开首一句便包含两层意思,塞下已自荒凉,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更出于不得已,这使首句的意思更加深一层.“四面边声连角起”一语,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读者的感情也仿佛随边声的四起而颤动起来,至“千嶂里”两句,又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下片抒情也是这样.“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时间由薄暮转到深夜.词中人所见的是严霜在地,所听的是羌笛盈耳.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其次,词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独创性.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说吧.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好像不及范词.如果就上片全部体会,我们一闭眼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词中的这座孤城.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不像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吗?下片的意境同样动人.它主要由人的活动构成.简单地说,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
注: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