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电影《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0:57:25
求电影《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

求电影《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
求电影《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

求电影《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
结合看片后的感觉体会,《更好的世界》译名让我更加喜欢,不管是不是在取悦评审团,比《复仇》隐含了更沉重的隽蔚深意,也更符合全剧的基调.否定了绝对的美好,在弱肉强食的人间,我们只能求“更”美好的世界.是正视了人性恶劣尘霉部分,还保有了打不死英雄的“希望”情怀.至少值得听者思考.当然,按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那也没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不如直接动手好了,反正会思,也思不出所以然.
总之,按图索骥,电影指路.明争、暗斗,无论置身哪一种交际模式,要分类天上、人间来.文明对话是千年松下圣老儿借茶话会、设棋阵解决纷争的素质体现,我们毛头凡人就免了吧,还未脱离倒挂树枝舞刀弄棒的生物趣味,在这儿也别提被装饰神话了的一对一华山论剑;生命与尊严捆绑一起的骑士精神.直击现实的要害,文明自居的人类,就迷恋野蛮的争斗,不是么!不信奉拳头精神,天诛地灭,你不打我,我就打你.
简述了看片的直观感受,现回到电影故事的情境里,告诉你我在胡言乱语什么.毫无疑问,它跟暴力有关,一面牵扯着非洲野蛮贫瘠世界,战争铁蹄下的民不聊生;一面钳住了所谓欧洲文明发达社会,惩罚与宽恕恶战的温床.并通过主场设置于北欧丹麦一处风景秀丽的小镇,对比副场非洲某难民营内血腥并救死扶伤的疮痍,开拓三条脉络,国际化的视野、治理小家的广角及显微镜下儿童的成长教育,多角度,多面线,构建了一部冷酷逼真的现实盲区.
就影片的选题组材,其深得今年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垂爱,并借此讨得外语片彩头无需赘述,奖开过也只能马后炮.而依我寡闻,也是要肯定它的出色.细细品味,它醒目不容遗忘的特质自有玩味沉淀的魅力.是一部相当有水准的故事片,不仅在沉稳凝练的人性刻画上,还在镜头的视觉感受中.而其中对一种压抑的“无力感”描摹,在我观其类似影片的经历中,它是更加老练,跃然生活的精工.
先说一页页精致、开阔、工整的画卷,广告效应不言而喻,那豆黄的麦田,湛蓝的大海,暗绿的树丛,白色的尘烟,橙黄的沙漠,碧蓝的天,灿烂的骄阳,黑点人形海燕,白格子窗海滩阳光房,父子三人逆光中的油画剪影等等,或是当地天然去雕饰的骄傲风光,那就更有显山露水的资质了.而镜头的景深控制,光效控制,色彩冷暖对比,却也都在有心非刻意的调度中,呈现出单纯柔和的文明气息,把锋利无情的暴力内核包裹进了它粉饰的“美好”外衣里.
说反战类题材卷土重来,还不如说它年年都在,只等春风吹又生.《更好的世界》反战在哲学的思辨上,不只是口号,连形式一起.医生职业道德在人心善恶伦理标尺上选择凌驾或妥协的争斗,儒者惯常行为模式中提倡非暴力的可行性意义,消减仇恨可否单方面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实践与反证,恶劣精神的生存环境(无所谓贫穷富裕)对人性的麻痹与侵蚀等.全片若直击观者的感官了,最大的杀伤力便是在这些心理矛盾冲突的绝对主角上.
类似状况,现实中又屡见不鲜,说电影是生活的镜子,何尝不是.那张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与之后的疯狂讨论,及凯文.卡特最终自杀的结局.体现在医生安东面对负伤的武装首领恶魔,在他道德高地开战的救与不救的较量上.而那是人性,他不惧死亡,只有选择的不同立场.当时,我还绝决地倾向情感的天平,谨记南郭先生的教训,现在想来,剧中又有着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所以说要批判都是迷茫的,要辨明是非也力不从心.再说校园暴力,这已无国界.前段时间读环球报就有机构调查显示中美日韩,韩国青少年幸福感指数最低,其中亦涉及了家庭环境、课业压力、校园暴力等诸多方面,而这不应该是单纯关注“垫底者”的问题,全球各国的差距不是重点,消除疾患并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社会才是核心.三天前老派给我看正在Youtube上流行的少年欺凌同学反被狠摔的视频,又是热烈的回应,可见现实的面目一定比在电影中看到的不可预料.这部电影能深刻关注到这一点,暴力升级战争,以小映大,并试图剥离内部连带关系,是做过功课的.
而回到具体演绎剧情的过程中,还有异常讨喜的特征,在苏珊娜.比尔选择符合角色的个性化演员上.至少有三个角色棱角分明立体感凸显.最喜欢内心受伤,坚定以暴制暴的小朋友克里斯蒂安,小演员自带的那种冷峻坚毅的美少年气质赏心悦目,这个小男孩的角色定位也够逢迎讨巧,行动果敢,只言片语,还让他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伤,我会轻易被他吸引.站在高楼的天台,我恐高连画面都不敢看,但小朋友的样子深入心底.当然他的精彩戏份都设置在前,为反转的结局服务,与另一男孩儿相对而行.那个戴着牙套的阳光少年,则在接近尾声时,完全爆发了他的热能量,与克里斯蒂安呼应.突然点滴串联在一起,发现伊莱克斯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拥有坚不可摧的爱的力量,感染着看片的我.
显然,相比较两个孩子极端英勇或懦弱的自然性情,大人的角色则完全界定在了矛盾的冲突中,因为成熟,自身担任社会各种角色的增加,思考的范围不断扩充,就越发举步维艰.让所有人重新认识自己,是这部剧送给成年人的礼物.在医生安东的精神上解剖得最彻底,他推倒狰狞嚎叫的杀人恶魔,是不是推倒了他心中“慈悲为怀”的华表,就是见仁见智了.对于把拳头挥向安东的修车恶棍,除了车毁,一直抱着瑞典人滚出丹麦的愤怒,未再追踪,依旧延续了没有答案的提问方式.父亲提倡非暴力精神无可厚非,然孩子伸张正义的举动亦情有可原,站在哪一方,都存在残疾的虚弱感,这便是无解的现实.
那也是电影最后一个耀眼的点亮.对人类自己特别无力,随后彷徨无措,又寄予希望.看伊莱克斯受欺负,会无力;看安东实验非暴力抵抗,会无力;看受伤的克里斯蒂安无法原谅父亲,会无力;看整个社会法制再健全,依然惩治不干净恶人、犯人,会无力.虽然,培植愤怒与暴力的土壤,其本身就是光鲜亮丽的生活!如果夫妻和睦,家庭温暖幸福,学校把爱的种子真正播种在了孩子心田,社会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种族歧视,生存没有压力……
我是被口号喊大的.所以在结尾不得不继续喊口号.对待恶人,我绕着走,那是不屑,不是怯懦!我又记得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我还想说,相信法制社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至于战争,没什么可说的.还有不能同意我的,其实我很同意你,我不过是隐藏了热血,掩盖了心底灰色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