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批注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8:33:19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批注怎么写?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批注怎么写?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批注怎么写?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批注怎么写?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们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讨论讨论.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默读6、7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儿小组内交流.(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谁来读一读题目。
不同的读法,体现每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我们在读书时就是要善于思考和体验。
带着自己的感受,一齐读题目。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也一同走近了苍茫的青海高原。连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狂风暴雪、雷轰电击,恶劣的环境让人倍感...

全部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谁来读一读题目。
不同的读法,体现每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我们在读书时就是要善于思考和体验。
带着自己的感受,一齐读题目。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也一同走近了苍茫的青海高原。连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狂风暴雪、雷轰电击,恶劣的环境让人倍感悲壮和苍凉。就在这高原之上,却生长着一株柳树。那么在作者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板书:神奇)
出示第2自然段,齐读。
[意图:抓住“神奇”这个文眼,引出文章的中心句,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体会柳树的神奇。]
2.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让我们先轻轻地打开书,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了这神奇的柳树。
3.哪一小节介绍了柳树的外形?(板书:外形)轻声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株神奇的柳树。
不动笔墨不读书,拿出笔,在字里行间记录下你思维的火花。(提醒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腰直、足安)
4.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柳树的?指名说。
这株柳树的外形神奇在哪里呢?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来说一说,读一读。
交流。
预设: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你们两个演示一下。
“百十余平方米”,咱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五十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相当于两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阴。你见过这样大的柳树吗?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高大粗壮来?生读。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指名说。粗实而坚硬。男生一齐读这句话。
这么一读,树干和树枝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了。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平时见过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哪里绿得这样苍郁深沉呢!再来读一读。
(4)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结合回答板书“巍巍然”。理解“巍巍然”。
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株“巍巍然”的柳树呢?指名读。一株高大的柳树的形象一下子出现在我们眼前!
5.在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上伫立着这样的柳树,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目标。教学柳树外形时,放弃了直观教学,通过文本研读浮现画面的方式,要求学生默读后先独立思考,做批注,再交流。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自由反馈,大胆地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感悟柳树的精神
(一)生长经历中的艰辛
1.面对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作者进入到想象的世界,他想到了柳树的什么?(板书:生长经历)默读6、7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株柳树生存得容易吗?请你把柳树生存不容易、很艰辛的句子找下来。
(出示要求:黙读6、7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存很艰辛,划下来,作简单批注。)哪些词句深深触动了你的心灵,同学们可以选择感受深的一两处作重点批注。
我看同学们都在书上留下了思考的痕迹,让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2. 交流:
“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抓住“绝不”、“奇迹”重点感悟。
同学们课前查过资料,在青海高原上,干旱的时候有的地方连续两个季节都不下一滴雨,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是只有零下二十多度呀!你再读这句话。你来读,你来读。任何绿色的生命都别想逃脱干旱和寒冷的魔爪!引读:这株柳树——却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批注了第7自然段,同学们,来把你们真切的感受继续与大家交流。
预设:
(1)“虐杀”的虐,板书,提醒虎字头下面这个部分的笔顺。谁知道,“虐”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同学是通过其他方法知道的吗?是呀,理解词语,我们可以有许多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来猜猜词语的意思;用组熟悉的词的方式也可以;还可以查工具书等等。“虐杀”就是?课文里指的是?谁来读读这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你来,你来。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一小节还有一个词组也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指名读。
同学们,让我们像作者一样,也进入想象的世界:
天寒地冻,漫天风雪中,你仿佛看到——
阵阵惊雷,一个闪电唰地划过天际,劈向柳树,你看到了柳树——
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组。指2名读,一起读。
(2)尽管高原上的风雪雷电是这样的凶狠残暴,但柳树害怕了吗?
引读:它冻死过多少次又—— (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教师引读。相机点评。
一齐读这句话(出示:“长到这样粗的……”。)
(3)引读:他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同学们,柳树经受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没有)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很多时候当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会怎么鼓励自己的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柳树才能在某些方面艰难中生存下来,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板书:顽强)
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读这一小节,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4.面对这样一株柳树,难怪作者会从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5.小结:(结合板书)作者通过写实的方法,描写了柳树高大的外形,又通过想象写了柳树生长过程中顽强的精神。这一实一虚,才使得这柳树在我们心中丰满起来。以后写作也要用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作文更有吸引力。
[意图: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二)对比中加深理解
课文第8自然段,还写到了家乡灞河的柳树,这些柳树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而这里为什么要用许多笔墨写家乡灞河柳呢?
交流。小结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意图:抓住重点,对比感悟,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悟出作者写灞桥柳的用意,了解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三)教师引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再读柳树的外形,提升认识
1.现在,让我们带着敬畏之情再次把目光投向这株神奇的柳树,(出示第5自然段),你有什么新的理解和体会吗?
交流。重点理解“锻铸”。是什么锻铸着这株柳树?
2.齐读这一段。
3.再看题目,你说作者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看看作家陈忠实的资料:(教师配乐读)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你还想到了什么?
[意图: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柳树的再认识,由现象到本质,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同时把作者的经历引入课堂,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五、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不少像《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样的文章,《白杨》和《白杨礼赞》都是很典型作品,相信大家都能从课外阅读中感受更多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精神的伟大。
[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人们常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尽力发挥文本的作用,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本,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才能够实实在在地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大阅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
外形 巍巍然
神奇
生长经历 顽强
教学反思:
曾经上过这节课。这次备课时,我还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重新研读课文。首先将课文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在一遍遍朗读中,课文里有表现力的词句逐渐在脑海中浮现,并越发清晰。这个过程中,将一篇长文读短,又慢慢读厚了。我也在思考:通过老师的教学,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什么;学生应该怎样学,教师用什么方法教才有效果。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着:
一、适当取舍,选准教学切入点,以诵读为本。这篇文章很长,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着重抓住柳树的“神奇”这个文眼展开教学,从柳树的外形和生长经历引导学生直奔重点,阅读文本、深究文本,层层深入,以诵读为本,引导学生读出语言、读出形象、读出体验、读出情感、读出方法。
二、推敲词句,体会语言的内蕴。帮助学生感受柳树的形象时采用了灵活的方法:有让学生表演,像“两合抱粗”;跟已有生活经验联系,把“苍郁的绿”跟平时常见的“碧绿、嫩绿”对比,把“百十余平米的树阴”跟教室比较。学生没有去过青海高原,更没有见过这棵巍巍然生长在高原之上的柳树,但是通过语言文字能感受这棵神奇的柳树。在跟随作者猜测柳树的生长经历后,又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揣摩“锻铸”的内涵,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柳树在风雪雷电的磨砺下表现出的顽强。
三、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的。学生学习语文,要积累优美词句,要积淀语感经验,还要积累表达方法,实现读写结合。这节课中,除了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巧,还告诉学生虚实结合写法的妙处,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对比衬托手法的效果。这样,阅读教学也为作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距离。也正因为在现实中一次次的历练与反思,才能让我带着收获向着理想更大步地迈进。听了沙主任的讲座,结合自身教学,我发现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还很欠功力,尤其表现在:
课堂上容易受教案的束缚,面对学生的生成,不能也不敢及时巧妙地点拨和引导,总怕节外生枝,影响整个教学的过程。因此课堂就多了一些走过场,少l了几份灵动与生气。

收起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

全部展开

这篇课文介绍了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神奇的柳。这株柳树干有两合抱粗,叶子绿得苍郁、深沉,这株柳粗实而坚硬。可以想象,这株柳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它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作者还介绍了家乡灞河边的柳树,这里的柳树极易生长,随意插一条柳枝下去就能发芽、生长,很快就能长出像芦苇一样的柳丛。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家乡灞河边的那株柳,同是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
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不怕高原风雪,不怕雷轰电击,不怕任何艰难限阻,才成就了这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很容易缩退,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复苏了又冻死;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失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越的努力之后才长得如此粗实、坚硬;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实在太少太少。
……
这虽然仅仅是一株柳树,但是它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启迪,这株不同一般的柳树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收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谁来读一读题目。
不同的读法,体现每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我们在读书时就是要善于思考和体验。
带着自己的感受,一齐读题目。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也一同走近了苍茫的青海高原。连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狂风暴雪、雷轰电击,恶劣的环境让人倍感...

全部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谁来读一读题目。
不同的读法,体现每位同学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我们在读书时就是要善于思考和体验。
带着自己的感受,一齐读题目。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也一同走近了苍茫的青海高原。连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狂风暴雪、雷轰电击,恶劣的环境让人倍感悲壮和苍凉。就在这高原之上,却生长着一株柳树。那么在作者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板书:神奇)

收起

第三小节:在青海高原,每走一步,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被撞和苍凉。 批注:这一小句充分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荒凉,为在这不毛之地看到一棵令人惊异的柳树的壮观打好了铺垫。
第二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批注:简洁的引起了下文。
第六自然段批注:在作...

全部展开

第三小节:在青海高原,每走一步,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被撞和苍凉。 批注:这一小句充分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荒凉,为在这不毛之地看到一棵令人惊异的柳树的壮观打好了铺垫。
第二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批注:简洁的引起了下文。
第六自然段批注:在作者的想象中,我们充分的体会到了这棵大柳树成长的艰辛。
献丑了,:-)

收起

苏教版6年级上册【青海高原有一株柳】批注怎么做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PPT课件 1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们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讨论讨论。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

全部展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PPT课件 1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们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讨论讨论。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 默读6、7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儿小组内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收起

2bb2bb2bb2bb22bbbbbbb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