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3:32:46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相成,存在着互相制约或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国企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抓住要领、把握根本是能否妥善处理三者关系的关键.
  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目标
  企业改制的本质通过企业的制度之变,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体制之变和机制之变提高效率.
  国有企业并非社会主义专有,较之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是一种更加古老的企业制度,据作者考证,至少始于我国夏朝(详见拙作《成功改制》第一章).其后,在各种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国有企业,其共同特征是:国家是唯一的出资人,垄断经营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暴利行业及公用事业等.有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数量更多、经营范围更广.
  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国有企业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效率低下——不仅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而且资本主义、封建社会的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不仅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而且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效率依然低下.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在七十年代、英国和法国在八十年代都在花大力气改革国有企业,我国也已经花了近三十年时间厉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在对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式上,195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对本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浪潮,均可归于对产权制度的改革.在我国,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在“产权不明”以及在此之下的“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确”的条件下,很难谈得上“科学管理”.由于在理论层面认识不清,1993年之后的十年间,大量企业采取了翻牌式的改革办法,形成了“转制(度)不转机(制)”的奇特现象,近些年不得不进行二次改制.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始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述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强调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在阐述二者关系时指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党的决议向我们提示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大方向和切入点.为了从意识形态角度“区分”我国国企改革与西方国企改革的“不同”,迎合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恐私症”,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将新时期的产权制度改革表述为“资本社会化”、“混合所有制”等,对产权制度改革赋予表象化的概念.
  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尚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内部管理体制尚可行,但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则十分困难.早在199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国务院令第103号),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这些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如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等,但在旧的企业制度的约束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们普遍不愿触动职工的深层次利益,内部改革的力度不足,普遍流于形式,改革成果十分有限.许多市政公用企业甚至迄也很难启动三项制度改革.《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十余年的执行情况表明: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会直接导致企业制度的根本变革,企业制度改革则为转换经营机制创造了最佳的制度环境.
  从改革的具体方法上看,实现形式上的企业改制并不难——无非是进行“两个置换”,置换企业性质,从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为股份制企业;置换职工身份,从全民职工或集体职工身份转换为社会化的劳动者身份.但是,国企改革又是非常艰难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革除陈年积弊、释放企业特有潜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改革停留在表面化,而是要进行本质意义上的革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在研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特点进行制度创新,积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从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架构、财务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全面革新,使企业在改革后一开始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