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5:27:38
如何认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如何认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如何认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如何认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关于正确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另一方面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不是把群众作为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历代贤达之人、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对人民或民众的地位、作用有过不少的论述和探索.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农民起义领袖的“均贫富”、“等贵贱”,从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的“君末也,民本也”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表达和探索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基本思想.孟子还提出过得民心的方法,他说:“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得民心之道就是顺民意、满民欲,得民心.孟子还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尽管历代贤人之艰难探索,但由于时代所限,民众实际上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只有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视党为群众的特定工具.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方法论,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实践和发展中,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和发展中,党的领袖人物在不同时期都有着重要的创新.
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人民群众的若干重要思想,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特别是在延安时期为纪念张思德而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由此发展成为我们共产党的宗旨.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为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我们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他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
江泽民同志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过重要阐述.他说:“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对“人民群众”问题做了新的阐发.他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他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讲话,阐述了新时代的人民观.最近又提出的“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和“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共产党人的道德观,也是政治观、群众观.
二、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相信群众,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
对人民群众的态度,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立场问题,是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也是党员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位置问题.
一要心系群众.要把群众视为亲人,对亲人要常怀“愧疚之心”,有哪些还没满足亲人的需要,应当研究和解决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融入群众之中的问题.“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就在群众心中有多重.”要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二要敬畏群众.真正把群众作为主人,要常思“敬畏之意”,牢记“水可载舟,水亦可覆舟”的道理,把群众放到应有的地位.
三要相信群众.真正把群众作为英雄.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巨大能量.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相信群众要胜过相信自己.
2.依靠群众,彰显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一要学习群众.善于发现群众中闪光的思想、观点、做法,虚心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学生.
二要组织群众.组织群众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军的需要.”
三要依靠群众.通过各种制度和程序的保证,扩大在党的决策中、党的先进性的保持中的群众基础,确保群众高兴和满意.
3.团结群众,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
一要宣传群众.使群众能够正确的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党组织的安排和决定,在重大的问题上形成共识,打牢思想基础.克服“对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淡漠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等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的自由主义.
二要发动群众.要从共识进而实行共同行动,还要充分发动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三要团结群众.共产党员要到群众中去,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所思所盼.要善于协调群众中的利益关系,畅通诉求渠道,化解各种矛盾,强化党的群众基础,把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4.服务群众,做人民的勤务员.
一要为了群众.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放到为人民服务上来.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
二要稳定群众.在协调利益关系,处理战略与战术、全局与局部利益关系中,讲清道理,分清利害,取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三要服务群众.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价值观,为人民谋利益.
三、学会做群众工作
作为高校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掌握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学校干部要努力了解师生、联系师生、服务师生.善于在不同层面的群众中做沟通工作,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特别要在推进发展、协调利益、倡导文明、维护稳定、促进民主,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校园上再立新功.
1.群众是分层的,要了解不同层面群众的情况.社会学中的分层理论认为,一般分层的标准有四种:A.经济收入:收入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习惯、安全感、积极性有密切关系.B.职业类型:职业地位是人们社会中的主要社会地位,职业环境、职业声望、活动范围、性质会影响人们社会表现.C.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影响人们的能力、知识、技术、兴趣、价值观、审美观和婚姻观、人格修养等.教育持续影响人的一生.对社会分层影响重大.D.权力层别:权力是一个人在群体和社会中向别人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往往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动意向.同一权力层的人,对社会
评价,对社会现象看法有着同感.(学术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校不同层面的职工,其消费生活方式、职业环境、生活、兴趣爱好、审美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都会有差别的.因此,要注意广泛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呼声,协调群众关系,构造和谐人文环境.
2.要正确认识不同层面群众之间的差异.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和自己同质因素较多的人交往,因为同一层面的人很容易在某一方面产生共同兴趣、共同爱好、共同价值评判标准,而社会差别造成的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则构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当层次间距离越大,这种障碍隔阂就越大,相互间越缺乏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社会表现就越不同.
因此,看到这种差别,就要设法加强不同层面之间的沟通,才能和谐不同层面群众的关系.
社会学中的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交换过程.每个人在交往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考虑自己的报偿能力和对方的回报能力.社会地位相近的人所拥有的交换资源大体相等,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换过程也更加合乎公平原则和对等原则.而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人,则在资源交换上差距显著.因此,层间交换频率远远低于层内交换.一般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希望把交往建立在自己的优势地位上,而将对方置于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