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2:03:05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记承天寺夜游: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__^*) 嘻嘻……有些借鉴我们老师的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

全部展开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收起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

全部展开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写景;然后看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利于抓住关键,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考点意识。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要在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4、互参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参,化新为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未知。
B、语段试题互参。“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
C、试题之间互参。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
D、阅读之间互参。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进行文言文综合阅读时,除强化四种意识外,还应掌握临场应试技巧。
1、高考文言文语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实难度恐怕也很大。一般文言文语段理解上有障碍的字、词、句,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问题,以考查迁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字、词、句未知的用法、含义,以考查语境意识;另一种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响答题。对于这两种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对前一种,要善于激活积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善于瞻前(上文)顾后(下文),“连蒙带猜”。对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大胆一些,一跳而过。
2、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说来,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3、努力克服解题方面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只停留在就题解题的层面,思维仅仅限定在一个语段、五个题目、二十个选项中;二是机械地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解,忽视了语段和试题、试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做法是:解题时,要有意识地打开思路,充分调动一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语段与试题、试题间的互参因素,利用选项中的正确选项或思维导向来解决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给加点字注音
土砾( ) 鹤唳( ) 阙处( ) 飞漱( )
【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
2、课文填空
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
③《<论语>八则》中指 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参考答案:C
4、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
D、土人/谓之/“傍不肯”
【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一般停顿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盖”、“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词语之后,“而”字之前。B项中的停顿应在“而”之前。
参考答案:B
强化训练
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项为之强jiāng 庞然大物páng
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
C、自度其足duó 而忘持度dù
D、梵天导木塔fén 其喙有钳hu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①《三峡》中写出三峡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峡》中写出三峡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 至之市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则以钳搏之 ( )
其虫旧曾有之 ( )
为 方为秋田之害( )
二虫尽为所吞( )
项为之强( )
以 岁以大穰( )
何不试之以足( )
以丛草为林(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
D、吾用多(用处)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 )
此非楚之路也( )
③翻译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
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6、阅读《地震》,完成下列各题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①.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③.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
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
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⑤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⑥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
⑦文多角度描绘出地震时的情景。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现自然界的变化的?又是这样表现人们的反应的?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
1.D 2. A 3.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之:到……去;助词,的; 代词,它,指子方虫;助词,无意义。为:成为; 被; 因为。 以:因为;用;当作。
5.①. D ②.之:到……去;的。 ③.马即使是好马,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④.南辕北辙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 6.①.B ②.“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 C ④.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⑤.时间顺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 ⑥.骇异—失色—稍定 ⑦.主要从声音和情态两个方面来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如“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等。
写人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惊恐心理,侧面表现大地震的情形。“众骇异,不解其故。“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收起

《王顾左右而言他》
1、《庄子钓于濮水》节选自(《庄子•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是(战国)时(宋)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文章特点是(想象奇特,比喻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文中虽无一句直接说理,却能让读者顿悟所喻之意蕴。)
2、庄子拿神龟打比方,说明他鄙弃什么?追求什么?
答: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

全部展开

《王顾左右而言他》
1、《庄子钓于濮水》节选自(《庄子•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是(战国)时(宋)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文章特点是(想象奇特,比喻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文中虽无一句直接说理,却能让读者顿悟所喻之意蕴。)
2、庄子拿神龟打比方,说明他鄙弃什么?追求什么?
答: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公输》
1、课文选自(《墨子》)。墨子,名(翟),墨 家的创始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2、课文记载了(墨子劝公输盘不要为楚国建造攻打宋国的云梯)的事,反映了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表现了他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长勺之战”)。
2、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线索,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曹刿帮助鲁国做作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二段):战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三段):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3、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西汉)末年史学家(刘向)编订而成。
2、文章在语言的运用和文字的叙述上最大的特色是(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夹记叙)。
其作用是 :
(1)既富于变化,又表现出各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2)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练的节奏美。
3、纵观全文,齐威王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1) 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
(2) 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4、从全文看,邹忌和齐威王分别是怎样的人?
答: 邹忌有自知之明,尽管妻、妾和客人夸大其美,他最终仍有清晰的认识。邹忌又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能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运用到治国家的大事上。齐威王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采纳群言,从善如流。

收起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

全部展开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收起

买本文言文全解,里面就有

这是一些词的归纳
本册(八上)文言知识一览表
(一词多义)
例字 例句 用法及意义 出处
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桃》
寻病终 副词,不久 《桃》
得 便得一山 动词,看见 《桃》
得其船 动词,找到 《桃》
犹得备晨炊 副词,能够 《石》
焉 不复出焉 兼语,“于之”,从这里 《桃》
可远观而不可亵...

全部展开

这是一些词的归纳
本册(八上)文言知识一览表
(一词多义)
例字 例句 用法及意义 出处
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桃》
寻病终 副词,不久 《桃》
得 便得一山 动词,看见 《桃》
得其船 动词,找到 《桃》
犹得备晨炊 副词,能够 《石》
焉 不复出焉 兼语,“于之”,从这里 《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句末语气助词,啊 《爱》
雕栏相望焉 句末语气助词,无义 《核》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疑问代词,哪 《湖》
以 可以调素琴 与“可”构成“能够”的意思 《爱》
不以疾也 形容词,如,比得上 《三》
能以径寸之木 介词,用 《核》
一 余拿一小船 数量词,一个 《湖》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数量词,一个 《湖》
上下一白 形容词,完全 《湖》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完全 《望》
是 斯是陋室 判断动词,是 《陋》
是故谋闭而不兴 与“故”合用,所以 《大》
是谓大同 代词,这 《大》
实是欲界之仙都 判断动词,是 《答》
是日更定 代词,这 《湖》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湖》
而 出淤泥而不染 连词,却、可是(表示转折) 《爱》
启窗而观 连词,无义(表示承接) 《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表示并列) 《核》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但是(表示转折) 《核》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连词,无义(表示修饰) 《观》
随波而逝 连词,无义(表示修饰) 《观》
溯迎而上 连词,无义(表示修饰) 《观》
而旗尾略不沾湿 连词,但是(表示转折) 《观》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连词,无义(表示承接) 《湖》








曰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这(指桃花源) 《桃》
其两膝相比者 代词,他们的 《核》
其人视端容寂 代词,那 《核》
其间千二百里 代词,这(指三峡) 《三》
方其远出海门 代词,它(指海潮) 《观》
问其姓名 代词,他们的 《湖》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他们的 《桃》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他(指渔人) 《桃》
故渔者歌曰 动词,道 《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动词,叫做 《核》
文曰“初平山人” 动词,写着 《核》
舟子喃喃曰 动词,说 《湖》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作为 《桃》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介词,向 《桃》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对 《桃》
为人五;为窗八 动词,刻有 《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动词,是 《核》
中轩敞者为舱 判断动词,是 《核》
为宫室、器皿 动词,制、做 《核》
不必为己 介词,为了 《大》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作为 《记》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介词,被 《观》
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助词,的 《桃》
闻之 代这件事(指发现桃花源的事) 《桃》
无丝竹之乱耳 助词,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陋》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爱》
箬篷覆之 代词,它(指核舟的船舱) 《核》
石青糁之 代词,代刻着字的凹处 《核》
天下之伟观也 助词,的 《观》
具 具答之 形容词,详细 《桃》
各具情态 动词,具备 《核》
数 复行数十步 数词,几 《桃》
停数日 数词,几 《桃》
珠可历历数也 动词,计算 《核》
艨艟数百 数词,几 《观》
并 并怡然自乐 副词,都 《桃》
对联、题名并篆文 连词,和 《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副词,还 《观》
浑 浑欲不胜簪 副词,简直 《春》
莫笑农家腊酒浑 形容词,浑浊 《游》
更 室中更无人 副词,再 《石》
是日更定 名词,计时单位 《湖》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副词,还 《湖》
云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动词,说 《桃》
此中人语云 动词,说 《桃》
盖大苏泛赤壁云 表示推测的语气词 《核》
杨诚斋诗云 动词,写道 《观》
木 能以径寸之木 名词,木头、木材 《核》
以至鸟兽、木石 名词,树 《核》
奇 明有奇巧人 形容词,奇异 《核》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数词,零数、余数 《核》
自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代词,(他们)自己 《桃》
自李唐来 介词,自从 《爱》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介词,自从 《观》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三》
自非亭午夜分 副词,如果 《三》
绝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三》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 《三》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一端 《核》
其人视端容寂 副词,直、正 《核》

(古今异义)
例字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穷 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 贫穷 《桃》
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属于 《桃》
鲜美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新鲜美味 《桃》
才 才通人 仅 才 《桃》
交通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邮电、运输事业的总称 《桃》
外人 悉如外人 桃源以外的世人 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桃》
并 并怡然自乐 都 并且 《桃》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桃》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地方 《桃》
无论 无论魏晋 更不用说 不管 《桃》
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必要,不值得 (数量等)不够 《桃》
去 停数日,辞去 离开 往 《桃》
扶 便扶向路 沿着 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桃》
馨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香气 《陋》
白丁 往来无白丁 平民,文中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今无此词 《陋》
因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 因为 《核》
比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比较 《核》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相似 属于 《核》
曾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竟然 曾经 《核》
归 女有归 女子出嫁 回来 《大》
乱 盗窃乱贼而不作 造反 混乱 《大》
走 老翁逾墙走 逃跑 行走 《石》
二 二男新战死 两个 数词,二 《石》
新 二男新战死 刚刚 与“旧”相反 《石》
裙 出入无完裙 泛指衣服 裙子 《石》
请 请从吏夜归 请允许我 请(对方) 《石》
自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自己 《三》
或 或王命急宣 如有 或者 《三》
虽 虽乘奔御风 即使 虽然 《三》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即使 虽然 《观》
良 良多趣味 的确、实在 好 《三》
三 猿鸣三声泪沾裳 几(不是确数) 三(确数) 《三》
三 烽火连三月 几(不是确数) 三(确数) 《春》
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 《记》
但 但使愿无违 只是 但是 《归》
闲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